文:wing
二零一四年三月三日,政府終於公布了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報告。這個小組源於去年的財政預算,當時曾俊華指要成立工作小組以「研究如何在公共財政上為人口高齡化及政府其他長遠的財政承擔作出更周全的規劃。」這小組的非官方成員包括捍衛自由市場不遺餘力的科大教授雷鼎鳴、同時為兩間上市公司董事(恒隆、載通)的中大教授經濟學廖柏偉、兩位知名會計師樓的高層(王尹巧儀和王銳強)和來自跨國企業的馬崇達。包裝上實在是既學術又專業。不過,縱使報告詳列了似乎很科學的推算,但談到具體建議時,卻根本是在為政府和有錢人「縮數」及視中下層民生需要不顧。簡單來說,就是藉著人口老化的趨勢,以專業為包裝向普羅市民開刀!假如我們讓小組的建議落實,到時香港不論是基層還是中產,都會萬劫不復!
第一宗罪:公共開支封頂制度化
報告中的其中一項建議就是要控制開支增長。當中一個具體建議就是要將公共開支限制在本地生產總值約(GDP)20﹪。別忘記這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之所以成立,是因為香港正在趨向人口老化的階段。換言之,香港的勞動人口佔全體人口比例將會下降,到時不能在市場上賺到足夠生活費的人佔全體人口的比例自然會上升。如果要滿足這些非勞動人口的民生所需,公共開支佔GPD比例增長乃是無可避免。但現在小組的建議卻是要為公共開支封頂,而一直以來香港的公共開支正好是在 GDP的兩成左右。如果這建議落實,結果就難免是災難性的!因為當需求增多,但資源卻沒有相應增加時,社會服務(尤其是安老服務)的質量只會愈見退步。政府若真的有心令香港成為宜居城市,絕不可以接受這一建議。
此外,要控制開支,除了不擴充服務外,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小組報告建議「開支較大的政策局/部門和主要的受資助機構應全面檢討開支情況,研究如何提升生產力。」這段引言似增相識。因為過去十多二十年牽連政府部門、社福界、教育界的一連串令前線員工壓力「爆煲」、生活質素下降的改革正是以「生產力」、「效率」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出現的。難道我們要讓那些吃人的管理手段進一步入侵我們的生活嗎?
事實上,將公共開支控制在GDP的兩成左右,向來是財政司司長以至是殖民時代的財政司引用的原則。但這個頗為隨意的原則,根本沒有甚麼科學理據可言。小組報告認為沿用這原則可避免財赤問題變得嚴重。其小組的前提卻同時是政府不作有力措施增加收入。這正是這份報告的第二宗罪。
第二宗罪:無意改革稅制
既然基本民生需求隨著人口老化必然增加,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理應尋找更多的資源去滿足民生需要。但這份報告卻放棄了增加收入這個策略。提到稅制時,報告的用詞是「保持、穩定和擴闊收入基礎」。關鍵的字眼是「擴闊收入基礎」,而不是「增加收入」。
報告指出,即使增加利得稅稅率(現為16.5%)至33%和薪俸稅的標準稅率(現為15%)至30%,能增加的政府收入「只」佔GDP的8%。再加上大幅加稅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不建議加利得稅和薪俸稅。但報告正文卻沒有討論過如果加稅幅度較溫和的話會如何,亦忽略了香港不像世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那樣設有股息稅、資產增值稅等迫使富人為公共開支付出更多的稅項。報告這樣粗疏就否定了稅制改革,卻同時要求政府「嚴守」「用者自付」、「收回成本」等原則,可見小組的思路就是要限制以至是縮小政府搞財富再分配的角色。
第三宗罪:私有化回歸?
將房委會的零售業務和停車場私有化成為領匯後,其惡果已幾乎是社會共識。這一份報告卻未有充分吸收領匯的教訓而重提私有化證券化的建議。小組建議政府「不時審視是否有需要把資產變賣或證券化。」香港政府素來搞大市場小政府,究竟還有甚麼資產可以變賣或證券化呢?是港鐵的官股?機管局?水務?郵政?無論是哪一項,當以利潤至上的原則取代了公共服務時,受害的必然是一般市民。
小組也特別提到房委會的財政情況。小組建議房委會應「考慮由政府直接注資以外的其他經費方 案,包括檢討公屋租住單位與居屋單位比例、借貸融資、 把房委會資產證券化,以及全面增加收入。」這建議是否意味著要將未私有化的商場也要變賣?如果靠增加居屋且減少公屋的方法來使房委會增加收入,那豈不是要令公屋輪候冊的市民更是上樓無期?增加收入會否是調高公屋租金或者令居屋受價更貼近市價?以上種種都是建議如獲得接納的話可能會採取的措施。
除了建議政府變賣資產和搞證券化外,報告也不忘提醒政府要多搞公私營合作。到時不但會有更多民生需要淪為大商家謀利的工具,靠公眾參與以改善服務質素的可能性也只能是愈來愈低。
明知人口老化就代表著民生需要上升,卻要限制開支增長!明知社會最上層有超多承擔公共開支的空間,卻否定稅制改革!明知私有化對民生不利卻要鼓吹私有化!這份報告不是在侮辱我們的常識嗎?不是以專業作為包裝,實為向中下層開刀的報告嗎?團結起來,讓我們迫使這份報告成為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