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多數好人(幸運的大多數二之一)

大多數好人(幸運的大多數二之一)

「少數服從多數」,這可能是我最初所知的民主定義。大概小學三、四年級,老師在向我們介紹台灣為甚麼屬於「自由世界」,而「萬惡的共匪」又為甚麼不在民主陣營之內時,好像就是用這麼一句最淺顯最簡單的話來教導我們民主的真諦。不只言教,我們還有實踐,比如說選班長、選「風紀」,選各種各樣的學生幹事,我們全都投票,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漸漸地,這句話就成了真理和常識,幾乎不容置疑,就如說謊是壞事,孝順是好事一樣,全在小孩最早的價值認知之內,利落分明。再大一點,上了中學,我們就懂得用這項自小學到的真理去問一些老師難以回答的問題了:「既然我們可以選班長,那為甚麼我們不能一人一票選總統」?「為甚麼台灣和美國都是『自由世界』的成員,但我們的總統卻不像人家那樣,要站出來讓大家選呢」?

我不記得老師當時是怎麼答的了,大概的意思就和今天在大陸看見的《環球時報》社論差不多,無非是現實很複雜,不可簡單理解;而各國具體國情又都很不一樣,不得一概而論,這一類的東西。

現實確實是複雜的。我後來才曉得至少在少數和多數的問題上,大陸與當年的台灣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少數服從多數」他們一樣認同,小學班長他們也一樣是選出來的,他們甚至比當時的我們更加肯定「多數」,乃至於到了一個把數量等同於是非,將有關數量的形容詞變成關於價值的形容詞的地步。

例如「佔中」這種事情,由於它是壞事,所以就該強調它是「一小撮」人煽動出來的結果,而「大多數」市民是不贊成的。如果參與者眾,實在不能說它是「一小撮」了;那就不妨說它是「別有用心的『一小撮』人,利用了不明真相的『多數』群眾。」要是萬一真有很多很多群眾打從心底認同「佔中」理念,甚且接近香港市民半數,那又該怎麼辦呢?沒關係,我們還可以說「部份香港市民的過激行為和錯誤認識,十三億中國人民是無法同意的」。

簡單地講,「多數」永遠應該和正面的價值綑綁在一起,「少數」則必然要搭配負面事物。美國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很多年前就發現了這種現代大陸中文的奧秘,他曾以「黨中央」為例說明:「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代表大多數人民群眾利益的黨中央周圍」,這句話理直氣壯,聽慣了官方語言的人一定不覺得有甚麼問題。但要是換個說法:「讓我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那極少數領導同志的周圍」,那立刻就變得非常刺耳,而且還很政治不正確了;儘管嚴格來講,這句話並沒有錯,因為黨中央確實是極少數人構成的(七個政治局常委對比於十三億人民,這難道不是極少數?)。可是話不能這麼說,因為「極少數」往往是用來形容壞份子的,所以我們應該只談黨中央代表了「大多數人民群眾」的那一面,不能指出它只有極少數人這個事實。

為甚麼多數一定是好的,而少數就一定要壞呢?這自然是因為不論喜歡與否,「民主」──那個我小時候真以為就是「少數服從多數」這麼簡單的東西,確確實實已經成了普世價值。即便北韓,祖孫三代世襲統治,但它的國號也還是不可去掉「民主」二字。而共產黨,身具左翼血脈,以平等為終極價值取向(這裏所說的『平等』必然也包括了政治權利的平等),當也不能否定民主這個好東西。問題只不過是如何詮釋民主,如何說明執政者代表了大多數人,它又怎樣由大多數人當中獲得權力而已。所以怎麼講也好,「大多數人」是絕對不會錯的,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牢牢站在大多數人那一邊。

由於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使用當中,「多數」無可置疑地等同了「正面」,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主流」為甚麼會成為近年流行的新詞彙了。我最初注意到這個詞,大概也是常看《環球時報》的緣故。一開始在它的評論上見到「主流價值」、「主流媒體」和「主流意見」這些字眼,我是有點不習慣的。因為「主流」明顯是個外來語,對應了英文裏頭的「mainstream」,而它的原意本該是指一些大眾化的、通俗的,在市場上受歡迎的,在社會上廣被接受的東西和觀念。例如前兩年在大陸紅過的選秀節目和「歷史穿越」電視劇,那就是主流娛樂的好例子,很媚俗、不高雅(通常高雅就不可能主流),可大多數人就是喜歡,它們的收視率就是好,於是各家電視台一窩蜂地趕製趕播。

這股風潮後來被政府部門制止,他們覺得這類很受主流愛戴的節目有問題,不高雅、太媚俗,並且還有歪曲歷史常識與正確價值觀之嫌。政府在這種事上出手,民間一時的不滿難免。這時我就讀到替政府護航的評論,說他們的命令是「為了捍衛主流價值觀」。很奇怪,是不是?明明這類歡鬧俗氣的東西就是主流所好,怎麼抵制它們卻反而倒維護了主流呢?再後來我又看到零售上相當不濟的《人民日報》被他們形容為「主流媒體」,大部份老百姓都記不全的各種宣傳口號被稱做是「主流意見」,於是便我明白「主流」在此指的原來竟是官方。官方認可的原則是「主流價值」,代表官方的媒體就是「主流媒體」。我看不慣,是因為我老把它想成「mainstream」,而英文裏頭幾乎沒有人會在官方和主流之間搭上關聯,至少我從未聽過有人會說「美國之音」是主流媒體。

我喜歡看《環球時報》評論的理由之一,是它寫得這樣聰明,策略上的聰明。在「大多數人民群眾」顯得陳舊、老氣,甚至開始被人拿來當笑話的時候;它非常適時地推出了「主流」,洋派的語言,中式的內涵,擷取了「主流」原來那代表大多數人趣向的意思,又植入了正確的官方色彩。這種意義上的「主流」通行之後,大家就會漸漸開始覺得百姓喜愛的娛樂節目不能再叫做「主流」了;反而有些沉悶,但是「弘揚正氣」的宣傳片才是「主流」代表。

再說下去,一定會有人指責我這套分析出錯。憑甚麼你要強把官方和多數人的愛好對立起來?難道一部電視劇就不能既得到官方的認可,又深受人民百姓的喜歡嗎?「美國之音」之所以不算美國主流媒體,那是因為它只承擔外宣任務;而且它還不能代表美國多數人的聲音,只代表了西方假民主之名,行資產階級掌政之實的政府的聲音。沒錯,這種反駁是有道理的,因為歸根究柢,中國的官方由始至終都站在大多數人民群眾這邊,所以它的主張絕對「主流」。

政府的取態,就是大多數人的立場;政府的發言,就是大多數人的心聲。換做從前,我一定會笑話這是過時的黨八股;可是這兩年,我逐步發現它原來還真是實況,尤其那天在聽完一位朋友告白他二十年來的心路歷程之後。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