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校本驗毒風波http://specials.mingpao.com/cfm/Main.cfm?SpecialsID=200
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5日 信報
書話
誰引爆吸毒趨勢?
曾瑞明
沒有能力付出六千元聽爆炸頭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演講,唯有找回他的成名作《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神交一下。書中談到幾個大流行的成因,例如巴爾的摩的梅毒失控散播、密克羅西尼亞的自殺風潮,和美國的年輕人吸煙問題。我立刻想起現今社會的援交潮、少模潮和濫藥潮。近日,就連那位九十年代我們用她的清純海報包書,伴我們成長闖過會考預科的酒井法子也藏毒,更令我們驚訝這個「毒浪」高不見頂,深不見底。
為何青少年會吸毒這個問題比如何和為何驗毒這「迫切」問題肯定來得根本。白韻琴姐姐解釋,這是因為無線節目差勁,導致青少年不看電視而去援交和吸毒,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陳志雲先生大概可以成為我們的摩西,把無線改頭換面來帶我們走出埃及。但援交和吸毒的,想不是因為對電視節目不滿抗議吧?如果不是,那為什麼要吸毒?官方答案不外乎是朋輩影響、精神壓力、好奇心等。
潮流由20%參與者帶動
葛拉威爾在書中談到青少年為何養成吸煙習慣的那一節,對解答以上問題頗有啟發性。他認為一個潮流興起的80%功勞,都是由20%的參與者帶動的,他稱為少數人法則(The Law of the Few)。而這20%的人則有能力發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信息,他稱之為黏性因素(The Stickiness Factor)。青少年吸煙,不是因為他們無知,也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吸煙危害健康,而是吸煙給他們一種特別深刻的印象,一種令人感覺到成熟了、複雜了(sophistication)的形象。葛拉威爾引述英國心理學家Eysenck的報告,指出那些「中堅級」吸煙者,往往是外向形性格,例如對性的要求大一些,更反叛,更愛冒險,更真誠等等,總之是更特別,更cool。葛拉威爾最後指出這群「中堅級」吸煙者就是那重要的20%,他們的性格吸引了青少年去模仿,並不是吸煙很有型,而是這群吸煙的很有型!性格未必能學足,但吸煙的習慣則額外附送。
「不可一,不可再」、「向毒品說不,向遺憾說不」等口號都集中在說明吸毒這個險是不能冒的,代價會很大。但對於部份真的被毒品吸引,而非因朋輩壓力的人來說,毒品大概就等於渴求冒險的感覺,愈危險才愈有意思,你說這些教育和宣傳豈不是對牛彈琴?
青少年希望與別不同
為了替自願驗毒成效辯護,曾蔭權最近說逃學避檢測已是訊號,這表明了他認為自願驗毒只是為了找出吸毒者。但在他心底中的「成效」究竟是可予以「保護」,可以派社工老師去輔導,還是找到「獵物」,可以交差,則不太清楚。無論如何,這只是在事情發生了的時候予以補救,政府並沒有從源頭開始阻截,甚至連源頭是什麼也不再願意去弄清楚,這與維景酒店一副要封殺所有導致疫症的可能的大龍鳳姿勢大相逕庭。
如果我們把青少年的特質和濫藥吸毒問題放在一起,事情會稍清楚一點。青少年往往希望自己與別不同,特別容易沉悶。社會有沒有就青少年這種氣質予以疏導、轉化,還是壓制?葛拉威爾或會把這視為脈絡的威力(The Power of Context),即社會環境會影響人類行為。
在以家長口吻談論如何幫青少年之前,我們其實有沒有想過他們怎樣看社會?我們有沒有幫助他們,鼓勵他們在現實世界冒險,支持他們與別不同?看官只要想想當老師的最終無可奈可地會把講求個人思考的通識考試化、答案標準化,最終只求幫助他們上大學便可略知一二。十多歲的如果讀書不好、考試不好便好像死路一條(老師說的),社會似乎容不得太多可能性。獅子山下式的力爭上游其實都是一種冒險,人們在那時大概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和現實很協調,毒品只會阻礙他們。但當現實倒轉是他們人生的障礙時,毒品的確是一種引誘,是沒有可能中的一種可能。「天造之才,不進迷陣」,別忘記很多青年人不再相信自己是天造之才。
正生成功 部分原因是「有型」
正生書院的成功,我猜一部份是因為他們給社會的感覺是有型的,他們能夠面對千夫所指,面對鏡頭,這已經比常人多了十分勇氣。另外,一個會考生拿八分沒人理會,正生書院學生就會給追捧狀元的傳媒報導。我們欣賞這群浴火重生的年輕人,不又是因為他們是與別不同?
解構大師德里達(Derrida)曾說毒品的本質是取之於失去真實經驗的享樂,真實經驗如果有趣刺激一點好一點何必沉迷打機何必吸毒?沒錢沒樓沒車的青少年怎樣行街睇戲食飯消耗無盡的精力,而且據說K仔很便宜?或者白姐姐真的說得對,連電視都這麼悶,我們還有什麼地方給青少年冒險、做夢和有型一番?不要告訴我那是政府打本的迪士尼樂園。我們可以找一個與別不同的英雄英雌告訴青年人除了吸毒還有什麼好做嗎?(不是十誡式的說「不要吸毒」)不要告訴我們是面目模糊的什麼年輕歌手。
按:陳公今日以標尿論驗毒,笑死人也。
2009年8月13日 信報
我私故我在
神 功
陳雲
前人標童,今人標尿。標是粵白,突然冒出之意,如標冷汗。標童亦稱上童,學神功者之術語。童是神靈,標童是神靈頃刻之間附體,術者霎時陷入興奮狀態,而有刀槍不入、水火不侵之超能力。至於標尿,則是受驚而尿關失禁,迸發體外,所謂嚇到標尿也。令人困惑者,是往昔青年,人窮志不窮,人人雄心勃勃,即使不求學仕進,也練武功,甚至學神打以追求超能力;今日青年卻是人窮志短,沉迷電子遊戲甚至吸食毒品,務求削弱理智,殘伐身體,以致被政府威脅強制驗尿而嚇到標尿。撫今追昔,兩相比對,也可見香港今日財閥遮天,「發達容易搵食難」,一般青年自知上進無路,於是放浪形骸,追求「超低能」,差可自安也。
摩登「搜書院」
政府有鑒於近日學生濫用精神科藥物者多,吸食軟性毒品之勢,日趨嚴峻。本年七月中,戒毒團體宣稱,十五歲以下首次接觸毒品者達百分之四十五,最年輕者只有八歲。禁毒常務委員會估計,香港約有三千至四千名學生吸毒,如不推行驗毒計劃,學校將成為傳播毒品溫床云云。繼H1N1人類豬型流感之防疫政治秀之後,特首難得有轟動議題,可以上演禁毒大龍鳳,威懾市民,兼向北京邀功,於是急謀對策,乃在七月公布五項禁毒措施,其一是提倡「校園驗毒試行計劃」,以大埔區為試點。所謂「校本驗毒」,是呼籲學校參加計劃,校方參加之後,徵得家長同意,即強制學生「自願」驗尿,查看有否毒品殘留。如有,則轉介當局戒毒,如不願驗尿,則轉介社工或師長了解情況,游說參與。校本驗毒,頗類似往日農業公社與工廠單位「集體決定、人人過關」的做法,也有香港立法會「功能組別投票」的特色,將學生的個人權利交由團體代理,個人服從集體之決定。至於不參加的學生,則要接受「思想工作」,疲勞轟炸,或被排斥為離群之異類。強制驗毒之法,是以心理形式施行暴力,使青年人屈居於嫌疑犯人的卑微境地。此法得逞,日後驗孕、驗愛滋病、驗心理病、思想檢查等措施,紛至沓來,務求青年臣服。至於「自願」即是強制,顛倒黑白,也是政府新語(Newspeak),見怪不怪了。
不論華洋,學校乃教育之聖殿,絕非官府施威之所。只有目無聖賢之法西斯政權,始會視士子如賊匪,侮辱斯文,動輒搜查,又拉又鎖。即使滿清王朝淫威難擋,海南瓊台書院之掌教謝寶也可智挫鎮台大人之氣焰,施援兵之計,保住弱女翠蓮,好與書生張逸民一起私奔,此乃清末瓊劇《搜書院》之本事,新馬師曾及紅線女於一九五六年以粵劇演出,膾炙人口。基於學生之神聖人權不可侵害,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已表明不會授命屬下辦學團體參加計劃,其餘辦學之佛教及道教團體目睹湯主教英明決斷,也紛紛打退堂鼓,令政府騎虎難下。
堂堂現代政府,英國人走了之後,竟然大失體統,鬧此等低B賤格之政治批鬥與心理威懾,青年學子,聞者即使不嚇得標尿,也笑得噴飯也。
明功與法術
六朝政治昏暗,名士服食「寒石散」,遺世獨立。寒石散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又名五石散,藥性偏熱,本用以治療發冷症(瘧疾)。此藥服後,遍體生熱,需冷食及冷浴,但可飲溫酒保暖,又要迎風行走以發散藥性,謂之「行散」。五石散服後,令人心情開朗。礦物帶有礬石雜質而稍含砷礦(即砒霜),類似化妝品,使皮膚變得白嫩細緻,是故六朝美男子,膚質皆以白皙聞名,王衍「手白更勝玉柄」。但寒石散終究含有微量毒物,久服「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先見其利,後見其弊。然則香港學生索K,竟然混合玻璃粉一道吸入,以便割損腸胃內膜,加快吸收,迅速「來料」。如此服毒,可謂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矣。
以前之人,為保形體不受刀傷,便學功夫或練神功。往昔學功夫,分明功與神功兩種。明功是不需神靈幫助之氣功,分軟硬兩種,硬功以鼓動呼吸,所謂「運外氣」,加快輸送血氣以強壯筋肉,鍛煉身體抗打及攻擊之力,如鐵沙掌、鐵頭功之類。軟功則內煉經脈之氣,運內氣以化解攻擊,如棉肚功、斂陰功之類。此等軟硬氣功,須有三五年光景,始可練成。唯獨神功,則可借助神靈之法力,頃刻之間,凡人不識武功,也可力破木石,刀槍不入。
茅山青竹教
神功以神力打人或抗打,故俗稱「神打」。神靈附體,嶺南謂之上童或標童,根據日人鈴木滿男之考據,「童」是南亞之土語,乃靈魂上身的狀態,類似人類學描述巫師以念咒、跳舞或服藥而進入之迷狂狀態(trance)。上童之後,可以誘發人體之潛力,略如母親目睹親兒臨危,可以一鼓作氣,抬起汽車或擊殺惡匪。去年四川地震,也有母親犧牲自己,以身體頂住塌下之千斤牆壁,保護懷中嬰兒。催眠師誘導常人進入催眠狀態,也略有威力,例如走火炭而不傷腳。
香港常見之神功,一般傳自茅山之青竹教,也有六壬教及游民教,都是源自東漢末年之道教符籙派。香港之青竹教乃廣東惠陽之客家人胡容傳下。胡容原名胡炳容,逃避赤禍來港,在樂山道石場(今紅磡高山劇場舊地)打石為生,閑來傳法。胡容之神功來自明朝祖先胡法旺之茅山法,神壇背後有一枝三尺六寸長之青竹,徒弟完功之後,贈白摺扇一柄為記,江湖中人稱為「青竹紙扇教」。另一香港流派,則傳自北宋之茅山仙師胡秀華。
神功來自念力(psychic power),其法是師父念咒及觀想祖師真容而寫符,以火燒化之後,投於瓷杯,注水之後,謂之「符水」,弟子結手印飲之,口呼「太上老君扶持弟子,大顯威靈!」祈請仙師或其他道壇之神靈附體,期間雙手交叉結印,跺左腳數次,視乎仙緣,有關公、齊天大聖、哪吒、何仙姑之類上身。日久之後,則不必服食符水,跺腳念咒即可。當然,齊天大聖及哪吒都是小說家偽託之人物,而上身之後,道徒之動作,酷似近世粵劇之武打身段,不若唐宋明清之仙人舉止,故頗有自我催眠之感。兒時學校之幫會同學,也有學神打者,萬一被眾多敵人斬殺,可以跺腳請神上身,避過刀兵之劫。昔時警察屈打逼供,遇到識神打之幫會中人,便教同袍將之抱起,使之雙腳離地,即不能施展神功而避打矣。所謂避打,也是避於一時,法力過後,身上瘀痕現出,而且疲累不堪。
心物不二,乃有神通
我曾於青竹教之仙師寶誕,親見神功。鋒刃劈削,不入肌膚。合併二指,可斷堅石。飛標入肉,拔除之後,竟不流血。宗師說,符即符合、符應,與仙人感應也。道術高深者,不必念咒跺腳,只須觀想仙師與自己合一,即有法力。其法與西藏密宗之觀想菩薩本尊,取得神通之法相似,都是破開心(心靈世界)與物(物質世界)之區隔,以心力轉化為物力。不論道佛,神通都是修煉之助力,旨在破除心物之隔,不近名利,出離世間。
修煉神功而得法者,只有少數心境清靜、仙緣具足之道徒可以。群體之法力,也限於眾人走火炭之類的小術,類似清末義和團號稱幾萬人有神功護體而無懼洋人炮火者,猶如叫學生集體標尿,欺世盜名,貽笑天下矣。
靈異檔案.十五
-------------
2009年8月13日 信報
香島論叢
講認受重法制 香港不是大陸
練乙錚
校園驗毒惹起爭論,又一次說明若行政長官歷練不夠完整、推行政策手段不夠老到,管治很困難。一件看似很小的事,一個看來合理的政府行為,實際影響很多群體和界別,學生、家長、教師、社工、辦學團體、法律界、傳媒、政黨、政府機構,等等,全都牽涉進去了,完全出乎這個政府的高層意料之外。曾蔭權管財經出身,過去少接觸社會政策,「打大鱷」有經驗,但學生食毒不同國際炒家圍攻聯繫滙率,不是幾個專家關起門來恃着彈藥充足出招穩準狠再加點運氣便可言勝;若效法大陸那種搞運動嚴打手法,更加不行。「單料AO」不濟事,由專業出身的黃仁龍領軍主打,視野更為狹窄,結果更犯上嚴重「管狀視」(tunnel vision),連本身法律專業範圍內的私隱問題也未周全考慮,更未請教這方面的最高權威,偌大一個私隱專員公署置而不用,實非偶然。
黃司長大律師出身,業有精專,但政策知識不足,政策研究亦非其所長,為硬銷驗毒方案,近日說過一些荒唐話,例如談到國際經驗,竟說「美國以較正面眼光看校園驗毒」。查實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受很嚴格限制,九五年及○二年兩起校園驗毒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最終亦只容許在校際體育比賽隊員和其他公開競賽活動參與者之中強制隨機驗毒。最高法院同意這個有限度做法,有特殊原因,其一是這些學生既參加公開活動,對私隱的合理期望應較低,其二是這類學生通常是其他學生的偶像,過去有清楚的食毒帶頭作用。而且,最高法院判詞規定,學生驗出食毒,唯一後果是失去參加課外競賽活動的資格,而那些食毒資料不可向任何校外人士提供。至於對不是代表學校參與課外活動競賽的學生進行強制驗毒,則規定更嚴格,必須是校方「合理懷疑」某學生食毒,才可進行。這點於昨日《明報》刊載城大顧敏康教授撰寫的文章講得很清楚。美國沒有對所有學生進行隨機驗毒的先例;對非學生群體進行強制驗毒,只在紀律部隊、職業司機、飛行員、監獄管理員和醫護人員等關鍵服務者當中,才是法律允許的。當然,美國不做的事,香港不一定不能試,但那必須有很強實效先例才可開展,而美國在校園驗毒這方面的實效證據研究,做得高質嚴格的,都是負面結果,已形成至目前為止的學術界共識(見上周四、周五本欄文章)。如此,能說美國對驗毒的眼光比較正面嗎?人微言輕,筆者指出實效研究結果不支持校本驗毒,政府不理,也就算了,但奇在有關外國對校園驗毒和損害學生私隱的法律限制,以至禁制香港大律師公會早於今年一月九日在一份立場文章中講得淋漓盡致,黃司長亦似乎一樣充耳不聞。(註)
政府做法如此粗疏,社會上的一些意見領袖卻有意無意為之推波助瀾,殊為不智。現舉若干此類言論,並附筆者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故好學生應該樂於接受驗毒」。這是典型極權社會用以控制人民的邏輯,但統治者絕不會用在自己身上;不說別的,特區高官個個廉潔,但會願意讓市民隨機檢查他們的銀行戶口嗎?一些愛國分子習慣「向黨交心」,文革時更大搞「早請示、晚滙報」,缺乏尊重別人及自己私隱的觀念,特別容易接受這種邏輯,可以理解,但想不到特區政府官員現在也來這一套,而評論界也有吹鼓手。
(二)「抗毒先於私隱」。私隱是法律保障的權利,除非有充分理據及社會上相當大程度的共識,不能隨便損害。在法治社會,政府推動政策,那怕出發點良好,也要在守法的前提下進行;在這方面,我們絕不能學大陸。北京官員為了「反黃」推「綠壩」,違反四條國法也在所不惜;為了愛國日前後社會「和諧」,犯法違憲隨意「封艇拉人」亦毫無顧忌。類似「抗毒先於私隱」的言論是法治敗壞的先聲。
(三)「兒童休言私隱」。這是父權心態過分膨脹的產物。其實兒童最無助,其私隱最應小心保護;他們往後活的日子最長,私隱受損對他們的影響最大。幼少的時候,他們的私隱,應只能由父母保管。沒有私隱權的兒童,很難建立自尊。
(四)「私隱專員吳斌有不同意見,應先在政府內部討論;他不打招呼便加入打擊『司令部』行列搞突襲,有違官場倫理」。私隱專員公署是一個獨立法定機構,負責監察香港個人資料條例的施行,專員沒有任何義務亦絕不應該在說話之前跟高官打招呼、看顏面,言行應比政府審計署還獨立;上述「打招呼」觀點,無異大陸官員一貫反對政府權力分立、強調各權合作的論調,十分危險,是港人不知不覺向「另一制」看齊的又一事例。
(五)「驗毒計劃是黃仁龍提出,因此在構思階段根本不可能沒有考慮私隱條例」。筆者認為大有可能。首先,政府由頭到尾沒有向吳斌諮詢,表示什麼?再說,近有調查「紅灣半島」事,官員審批梁展文休後任職新世界時,硬是「沒有考慮過」梁與新世界先前的可能關係。政府糊塗(不論真假),哪有「不可能」的?
(四)、(五)兩點,本出自政府官員向報人耳語,有論者昨日聞此「風」而動其筆,全盤支持官員觀點並對吳斌大事撻伐,誠憾事也。
註:"The HKBA's Position Paper on the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Youth Drug Abuse," Jan. 9, 2009;本文有關法律資料,部分取自此文件。
-------
按:
練公最後化訓導為獎勵,雖然匪夷所思,但前文的量化、成本效益、研究報告資料綜合,正是以右抑右─你要搞右翼式對抗青年人的戰爭,他來跟你計一回成本與回報─練公!好野!
2009年8月8日
信報 香島論叢
孫公你話呢?
練乙錚
政策研究首重對政策實效的了解,如果實效可疑,則法律、道德、政治、公關包裝等方面的考慮,根本談不上。這次政府推動校本驗毒,壞在未有做好實效研究,遇到各方質疑,行為理據更顯薄弱,最後不敗陣才怪。不過,此非獨立事件,政府內部最重視的是政治化妝術,上上下下早已習慣了「政策研究等於做民調」的想法,以及「民調結果必讓領導滿意」的做法,無怪出政策「鋪鋪甘」、「鑊鑊杰」。
其實,驗毒是一種技術,本身並無不妥,在英、美學校推行的效果不好,主要在於與懲罰太接近,一般學生視之為監控手段而對之反感,叛逆學生更不用說;驗毒如此打擊一大片,學生自然挖空心思想盡辦法和政府對着幹,政策因此失敗。特區政府若能從西方負面經驗汲取教訓,把校本驗毒的懲罰意義減至最小,未嘗不可在學生及教育界中取得廣泛認可。今天筆者提一個以「正面激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為主的辦法,給大家參考。
政府準備花在校本驗毒上的錢不會少。計劃中,全港五百二十七所中學每校每月檢驗四十名學童,每次測試成本一百八十元,需重覆測試的比例為十分一,故一學年十個月所需資金為 $180 x 40 x 1.1 x 10 x 527=四千二百萬元;若再加上驗毒工作人員薪金,一年總成本為八千一百萬元。➀ (按此類計算,有人認為不搞實效堪疑的校本驗毒,把錢用以每校多請一名反毒社工替學生做工作,卓卓有餘,效果也可能好得多;此說甚是,惟不在本文討論範圍。➁)
設想一個以獎勵拒毒為主的學童自願參與隨機抽簽驗毒計劃。參加的單位不是學校而是學生;學生宣讀遠離毒品約章、自願參與計劃之後,接受政府在他們中間隨機抽查。為吸引學生加入計劃,政府直接提供物質誘因(獎金或等值獎品.後詳),並負責營造氣氛。不參與此計劃的學生,食毒可能性較高,集中觀察比較容易,學校老師和社工多加留意、社會多做引導,雙管齊下。自願參加計劃的學生,畢業之時可獲政府證明參與,找工作時有利僱主甄別;被隨機抽出驗毒而結果證明「無毒」者,將獲政府更高一級證明。在這個方案裏,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正面的,不會變成政府強行驗毒的「幫兇」;方案更不會助長叛逆學生心中對學校的逆反心理;驗毒不再是懲罰的前奏,其主要意義變為檢驗自願參加計劃的學生有沒有奮力遵守約章。
如何設計獎勵拒毒辦法,提供最大參與驗毒誘因和最歡樂氣氛呢?筆者提議搞現金抽獎。每學校每學年設十個千元獎金,每月抽獎一個,一校之內所有自願參與計劃的學生都有機會獲獎。一千元對中學生而言不是小數,應該有吸引力。此外,全港十八個學區每學區每學年當中每月亦抽出十個獎,給予參與區內計劃的學生,每個獎金二千元。最後,每年設二百個全港獎,學年中每月從全港參與計劃的學生中抽出二十個,每個發放獎金一萬元。為營造氣氛,全港抽獎和上次中獎者頒獎禮,可在電視節目播放,並邀模助慶(讓後者也做點好事)。這些獎金一年總額才一千一百萬元——校內獎五百三十萬元,校區獎三百六十萬元,全港獎二百萬元;主要資源放在校內,以營造基層氣氛。如果嫌少,可以加倍,還不過是二千二百萬元。
這筆資金從何而來呢?目前那種驗毒方式形同捉賊,不是慈善界喜歡支持的項目,但如果是誘導學生遵守約章遠離毒品的正面激勵,善長人翁必會熱烈支持,商界機構也可開展「學校上契」活動,大財團可資助多些萬元獎,小商戶可資助多些千元獎,如此等等,不愁調動不了積極性;這個計劃進行得好,對商戶也有好處,自不待言。一、兩千萬元之數,其實一個善心的大商賈已可獨力「照起」,但那不是一個最能發動全社會關注、參與的做法。
隨機驗毒那部分怎樣搞呢?若學生驗明「清白」,可發給小額獎金,一來是為了獎勵如實遵守約章,二來是麻煩一下之後給一點補償;金額不必大,二百元便差不多,被驗學生也會高興一個下午。這筆錢,總額每月四百二十萬元,但其實是虛數,因為在此計劃之下,參與的學生絕大多數「清白」,故隨機抽驗比例大可從目前預設的每校每月四十人次減半,所省的錢,適足以抵消此筆獎金開支。
如果驗出一個學生真的食毒了,怎辦?「噢,小朋友,對不起,你沒遵守約章了,來,我們坐下談談。」學校社工可以這樣說,比現時計劃之下像抓到壞人那樣好得多。
不參與計劃的學生,應該是少數,校方集中觀察,並與校外禁毒力量(社工、警方)合作,最後主要在校外解決問題,包括對真正涉嫌食毒者強制驗毒等。
這樣,在學生心目中,驗毒計劃不再是「打擊一大片」的可惡工具,學校的角色正面,不會成為政府的「幫兇」而令叛逆學生更加厭惡,社會特別是商界樂於參與支援,自願接受隨機驗毒的學生有實惠和參與感,禁毒禁得高尚、輕鬆、快樂,效果一定好。孫公你話呢?
註 ➀孫明揚說,每一驗毒工作小組有五名成員,即男、女護士、兩名社工、一名資料管理員;設平均薪金每人每月一萬五千元,每月每校檢查兩次,每次一天,則每校每年共需一百個工作天,故一校驗毒工作小組年支薪金七萬五千元,全港五百二十七所中學共支三千九百五十萬元;➁類似提議,見「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六年的報告書“Making Sense of Student Drug Testing—Why Educators Are Saying No”。
2009年8月7日 信報
學生有權拒驗毒 教區質疑成效
政府公布在大埔區率先試行的校園驗毒方案,最快十二月推行,為期半年。教育局強調計劃屬「自願」性質,即使家長簽署同意書,學生在驗尿當日堅拒甚至反抗,校方不能強迫學生。天主教香港教區及社福界均質疑驗毒成效,認為方案並未完善,估計最終自願參與的都是乖學生,吸毒的卻會千方百計,例如藉逃學來避過驗毒。
教育局長孫明揚【圖】昨早與大埔區內二十三間中學校長磋商驗毒計劃,強調驗毒結果會保密,尊重學生私隱。他指驗毒計劃的宗旨是幫助學生,不會因為學生一時犯錯而令他們終身留下污點,目的不在檢控,也不鼓勵學校施重罰。
部分大埔中學拒表態支持
孫明揚表示,驗毒必須得到家長及學生本人同意,如學生堅拒驗尿,學校亦會尊重,不會強迫他們。當局會組織一隊五人專責隊伍,每月平均到校兩次,每月平均抽樣檢驗近四十名學生,利用快速測試工具驗尿,測試學生是否有吸食K仔、冰、搖頭丸、大麻、可卡因五種毒品,過程需時十五分鐘。
一旦快速測試結果呈陽性,會送往化驗所進一步驗證。被證實吸毒的學生,會轉介至社工跟進。社工會按學生情況,制定三至六個月的支援輔導計劃,期間學生可如常上課【表】。
孫明揚說,計劃在大埔區十二月起試行半年,如經驗成功可推至全港,涉及的費用會由政府負責。消息指,政府仍在計算驗毒涉及的公帑開支,每個測試樣本成本約十元。除了驗尿,當局亦正計劃從外國購入驗頭髮機,以減低驗尿的私隱爭議,同時可更詳細驗出學生有否持久吸毒,但由於機器昂貴,開支仍估算中。大埔區二十三間中學大多數支持計劃。不過,昨天部分中學拒絕表態,指未決定是否參加。有校長透露,支持計劃的大方向,但擔心被抽中驗毒的學生會有情緒反彈而堅拒驗毒。
禁毒常務委員會成員鄭志文醫生認為,學生拒絕驗毒,可能曾吸食毒品,或因為挑戰權威而反叛。他擔心,如果學生跟風聯合起來集體拒絕驗毒,計劃將會失敗。
社福界批太多漏洞
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楊鳴章質疑,計劃未必能夠找出吸毒學生,亦擔心學校社工人手不足,無法跟進吸毒學生。他指,教區支持抗毒計劃,但如果以校本驗毒為主要骨幹,教區並不倡導。教區並無指令學校不能參加計劃,要視乎個別情況,期望九月開學後,可與豁下百多間學校集體探討。
社福界亦批評,驗毒計劃具有太多漏洞,難以找出真正需要幫助的吸毒學生,推行效益成疑,同時擔心引發逃學問題。政府卻認為,由於驗毒屬突擊性質,學生沒可能天天逃學為避過驗毒,「若真有學生因為怕驗毒而不敢上學,校方會作跟進。」
政府多番重申,若學生堅拒驗毒的話,會安排社工跟進輔導,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況。驗毒目的為找出未上癮的初吸毒者,助他們及早逃離毒海。由於計劃着重自願參與,因此不存在違反人權問題,「我們想幫學生,才不採取高壓方式。」■
2009年8月7日
信報 香島論叢
學生對策多 「毒壩」難護航
練乙錚
英、美兩國政府近年喜以校本驗毒作為禁毒工具之一,特區政府亦步亦趨,準備今年秋季在大埔區學校網開展同類測試,但是,西方的研究顯示,校本驗毒實效並不顯著,政府禁毒資源花在其他工作上,收益可能更大。這是學術界普遍看法,情況非公婆各說有理,故去年特區政府禁毒專責小組報告,按常理只會羅列大量有利推行校本驗毒的證據以作支持,最後卻只能找到小布殊當年推此計劃時發表的一份文宣充數,而另外所引唯一一篇學術研究評論(只引題目沒引內容),查實原來是對校本驗毒成效持負面態度的!
直覺思考,認為驗毒既是硬科技,不可能驗不出學生食毒行為故必能產生阻遏作用,但事實上人性包含博弈本能,你要對學生做出「不利」的事,他自有本事想出對策,直令你干預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產生反效果。就以美國推行的校內驗尿計劃看,學生(和市場)的對策真是層出不窮。學生除了裝病、逃學等消極招數之外,不少更臨時「徵用」同學的尿液,放在貼身膠袋內,在測試過程中採集尿液時以之代替自己的,瞞天過海。未幾,市場上開始有「保證清潔」的包裝尿液出售,牌子有好幾個,可免去學生臨時「撲水」的麻煩。施行驗尿者後來學乖了,取得測試樣本之後,先量度樣本的溫度是否接近人類正常體溫,如果不是,則樣本作廢;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更先進的出售尿液,膠袋還附有微化學發熱器。後來,更有化學公司推出中和劑,學生在自己的尿液中放幾滴,便可中和尿中的毒品成份;最近,這些公司更發明對付唾液測試及頭髮測試的化學製劑(特區政府官員可上網到passpisstests.com看看,開開眼界)。吾國化學產品價格便宜(如三聚氰胺),不法港人營商更是創意無限(如最近發明langmo),雙劍合璧怎會想不出「隨丸附送」各種拆解測試的高科技玩意兒?
○五年之前的研究,未能證明校本驗毒有效,但○七年發表的一個研究結果,卻首次證明了校本驗毒無效。這個研究是美國俄立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➀)的一組研究者做的,因為方法嚴緊,發表之後在學術界獲得好評。在這之前,一般有關研究多用問卷調查,但因為問題敏感,故調查對象中的學生和校方人員都不一定講真話,研究結果便有可疑;這類問卷調查,做得最好的要算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中心的那個,其對象範圍包括三百多間中學七萬六千名學生,研究分兩次進行,前後七年,發表過兩份研究論文,結果都是說:無證據顯示校本驗毒能起抑制作用。➁ 不過,始終是問卷調查,熱衷推行校本驗毒的小布殊政府根本不予理會。OHSU做的研究,方法大不一樣,研究者到州內參與研究計劃的學校,實地進行隨機抽查驗毒工作,每校每年十五次,為期兩年。此外,作為參考,研究者也同時進行學生當中的問卷調查。結果,問卷調查那部分顯示,驗毒有阻嚇力;但再看兩年共三十次的實地測試化驗報告統計分析,則發覺如此密集的隨機校本驗毒行動,對學生當中的服食毒品行為,完全沒有抑制作用。➂ 這個研究計劃用的測試方法是驗尿,每人每次成本約為四十二美元,還不連工作人員時間等投入,費用十分高昂,成效卻等於零。若論心理作用,此類測試更可能適得其反;一些學生竟以被測出食毒為榮,成為同伴中的偶像,另一些則以各種神乎其技的方法瞞混過關,成為英雄人物,到處傳授心法,和學校及傳統道德對着幹,影響惡劣。
特區政府政治掛帥,未做好功課卻假裝做好,便匆匆推行校本驗毒,引起民意反彈乃意料中事,故延遲實施、從長計議是上策,教育局長孫明揚昨日說測試要得學生同意,可謂找到下台階。有哪個食毒學生會自願接受測試的呢?
這是特區政府導演的一套「綠壩事件香港版」,稱之為「毒壩事件」,也未嘗不可。
註:➀OHSU是俄立岡州唯一州立醫學院,今年《美國新聞及世界報道》一百四十六所研究型醫學院中排名三十五,與布朗、達特矛斯、明尼蘇達、南加大等大學醫學院齊名,基礎醫療(primary care)方面的教研能力則排名第三,在哈佛、UCLA等名校之上,總的來說屬於上乘;➁研究者為 R. Yamaguchi, L. Johnston, P. O'Malley;兩篇研究文章的題目都很長,不錄,讀者有興趣找,在網上輸入三人名字便可;➂L. Goldberg et al, "Outcomes of a Prospective Trial of Student-Athlete Drug Testing: The S. A. T. U. R. N.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No.41, 2007;八位研究者主要來自OHSU,其他來自阿里桑拿州立大學心理學系。
2009年8月6日
信報
香島論叢
政府自知校本驗毒有效性毫無根據!
練乙錚
特首全力推動校本驗毒,有點急不及待,是以標題先行、內容欠奉,原本計劃九月份在大埔區首先開展,但直到今天還未能向學校發出詳細指引,校方、家長、學生和社會人士都未能具體評價政府的做法,故對計劃持保留意見者多,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除了做法指引欠奉,更根本問題在於,政府並沒有提供任何資料,證明校本驗毒是有效的。去年十一月,由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當主席、四個局另加六個處/署的長官或其代表組成的「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發表了一份一百八十三頁的報告——《向毒品說不、向年青人說得》,討論了很多與毒品相關的問題,資料羅列也很多,但偏偏就是沒有舉出任何堅實證據,說明校本驗毒計劃是有效的。➀ 相反,報告花很多篇幅談論校本驗毒的技術可行性、合法性,以及在外國實施的普及程度等。掛一漏萬,不是負責官員無心之失。
政府這份報告,不談校本驗毒的有效性,是因為國際上至今沒有權威研究,證明校本測試方法有效,而專責小組明顯知道這個事實。因此,小組報告第七章頭一段,十分懂得避重就輕地說:「視乎實際的運作模式,有關測試可達到以下目的——(一)監察和遏阻,(二)及早介入,(三)預防吸毒,(四)調查及防止罪行」,然後請讀者自己去參閱兩份資料。什麼資料呢?
一份是美國的《National Drug Control Strategy》(國家毒品控制策略)。這是小布殊任內為推行包括校本驗毒等一系列禁毒計劃而發表的一份白宮文宣,主要作用是推銷有關政策和報告資源運用狀況,其對學校驗毒實效的介紹,以「說故事」為主,本身不是科學研究結果,怎能用以支持香港的政策?況且,大家都領教過小布殊決策的「科學性」——決定出兵伊拉克,靠的是什麼情報?校本驗毒是小布殊的「心水計劃」之一,故我們對他用以支持此計劃的數據資料,更應抱有懷疑。特區政府專責小組以此文宣支持其立論,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另一份資料是英國慈善團體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邀請格拉斯高大學 Neil McKeganey 教授選寫的研究評論➁ ,寫得嚴緊,筆者讀過;此評論文章不是一份一手研究報告,而是一篇介紹和評論別人做過的研究的綜合報告,故專責委員會引用,完全合理。然而,教授對校本驗毒的有效性看法如何呢?他在第二章「證據」段如是說:「首先,至今沒有多少校本驗毒成效的鑑定研究;其次,現有研究的質素,與獨立、嚴緊而可以在同行審稿的學術期刊刊登的高標準文章比較,相去甚遠。」跟着,教授介紹了好幾個較多人引用的研究,然後逐一指出這些研究的不足之處。最後,教授這樣批評:「美國大事推行在學生當中驗毒,而英國因為有首相支持,看來也會照辦煮碗,但所持研究依據薄弱不過,的確教人擔心。不過,如此按主觀願望而非嚴格而獨立的論證去推動政策,並非禁毒環節獨有……。政府似乎認為,要等研究做好再據之推出政策,太慢了。但是,禁毒是大事,絕不能在沒有最好的研究指導之下匆匆行事。讓政治意識或政治說客主導這方面的政策,實在是令人擔心的。」
看官,這就是特區政府推動校本驗毒的全部科學根據!無怪專責小組只把 McKeganey 教授的評論文章題目放在註腳裏輕輕帶過,而對教授的關鍵評語一字不提。
然而,這樣一方面違反學術研究結論,另一方面又借學術研究之名推動政策,特區政府已不是第一次,筆者多次在本欄指出過這種特區官員們愛用的騙術,想不到它竟一犯再犯。到底這是政府內部一眾政策研究者按長官意志投其所好,還是決策官員為了政治方便,對學術研究結果視而不見而任意造假,則筆者不得而知。
上述 McKeganey 教授的文章,對當時既有的研究月旦一番之後,還特別提到一個○三年之時還未完成的研究,認為甚有瞄頭;這個高水準研究是美國俄立岡州立醫學院一組研究員做的,後來完成了,結果刊在○七年的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裏,篇幅所限,明天才給大家介紹。
註:➀報告提到香港國際學校已有驗毒計劃;其成效如何,目前還只有道聽塗說。又政府此報告題目文字有可斟酌之處,中文有「年輕人」和「青年」這兩個詞,但沒有「年青人」這樣的叫法;➁N. McKeganey, ”Random Drug Testing of Schoolchildren—A Shot in The Arm or A Shot in The Foot for Drug Prevention?”2005。
信報專題報導 2009年8月4日
2009年8月4日
專題報道
石丹理:保安局負責禁毒應檢討
青少年吸毒敲響社會警號,聯合國剛出版的二○○九年世界毒品報告,關注香港人吸食俗稱K仔的氯胺酮(Ketamine)個案自二千年起不斷上升。聯合國將香港點名,進一步令人質疑港府禁毒工作成效。
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圖】認為,政府應研究禁毒是否繼續由保安局牽頭:「將禁毒視為保安,目的是減少罪案,但更重要的教育及輔導元素可能被忽略。」他批評,K仔問題已出現近十年,但青少年吸食有增無減,反映政府打擊K仔源頭的警覺性不足,致出現今天的爆煲局面。
未聚焦問題對症下藥
聯合國報告關注港人索K個案在二○○五至○七年間以倍數上升,更指香港鄰近地區已成為K仔製造及分銷集散地。禁毒處數字顯示,今年首季二十一歲以下吸毒的呈報個案中,百分之八十四點四指有索K,較二○○六年勁升十個百分點。今年首季共有近六百宗新增青少年吸毒個案,當中四成是學生,比率較二○○六大增十四個百分點【表】。
石丹理說,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就如電影《門徒》裏一句對白所言:「究竟白粉恐怖,還是生命空虛恐怖?」吸毒,都因為空虛。
一九九三年加入禁毒常務委員會的石丹理記得,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始於九十年代初,丸仔、弗得當年在藥房容易購得,政府隨後修例打擊;至二千年Rave Party流行令搖頭丸大行其道,加上當年經濟低迷,名人紅星紛紛被揭發借搖頭丸及K仔發洩引來青少年跟風;兩年後跨境濫藥湧現至今未平,○八年金融海嘯青少年索K亦變得普遍。
青少年濫藥潮浪接浪,港府禁毒工作卻被社福界批評老鼠拉龜。政府現時提出的建議,大多都從強制方向出發,例如校園驗毒、禁止去網吧等,令人質疑個性反叛的青少年,或當措施「耳邊風」,當局卻未有聚焦青少年心靈空虛、生活欠方向目標而對症下藥。
石丹理透露,早前跟教育局官員會晤,得悉局方仍倡「滲透式」毒品教育,即在各個學科教材講述毒品禍害。但他認為,必須每周設指定時數的「生命教育」課才有效。
引導年輕人尋找目標
他舉例,內地教育部門規定,小六至高中學生每年要上十七個小時生活技巧課,老師除了在課堂講解毒品問題,更會探討逆境求生、處理壓力、家人朋友相處之道等。他建議教育局參考內地設計完整的禁毒課程,「不單是說教式指出索K有什麼禍害,更重要是引導年輕人尋找目標。他們有了理想,自會遠離毒品。」
石丹理說,外國經驗顯示,禁毒會循五大方向落墨:執法、治療康復、對外合作、教育預防、毒品研究,但本港在後兩者的工作做得較少。當中以美國經驗最值得香港參考(見另文)。
以美國為例,上述五個範疇,由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NIDA)負責,屬國家衞生及國民服務部旗下組織。
石丹理指出:「美國視禁毒關乎國民身心健康,香港則將之交給保安局、以打擊罪案為目標,令重要的教育預防部分被忽略。」石丹理建議政府,研究禁毒工作是否續由保安局領軍,與及跟教育局、勞福局、衞福局之間如何加緊協調■
採訪.撰文:盧曼思
信報專題報導 2009年8月4日
驗毒或激起青少年反叛心理
政府推行學校驗毒計劃引起爭議,吸毒青少年亦「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十五歲少女Sue【圖背向鏡頭者】曾經沉淪毒海,她對驗毒的反應是:「那唔返學就得啦。」香港基督教服務處PS33藥物濫用者中心主任韓小雲【圖】認為,驗毒是成年人對年輕一輩「強權施壓」的象徵,可能會激起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引伸逃學問題,驗毒本身卻難成為戒毒動力。
長髮穿背心短裙的Sue是貪靚一族,說「吸毒,都因為想瘦。」她試過吸食K仔、冰、搖頭丸,「每次索完(毒品),都唔想食嘢,瘦得好快。」禁毒處數字顯示,今年首季二十一歲以下女性吸毒人數按年明顯上升百分之十八點五,Sue說:「好多女仔吸毒,都因為想瘦。」
Sue的吸毒故事,始於中一升中二那年暑假與小學同學聚舊:「他們叫我試吓索K,第一次在公廁裏,我索完覺得好暈,之後嘔吐,那次感覺其實好差。」
「後來朋友續叫我試,把我叫到他們家中。我試過將K仔混合搖頭丸食,好興奮、好自由。」Sue說,朋友早搭通買毒品的線路,一包像咖啡沙糖份量的K仔,只須一百多元,相較冰每次要四至五百元,K仔既便宜、攜帶吸食又方便。
Sue有個健全家庭:「爸媽給我很大讀書壓力,而且他們什麼都管,我覺得好難滿足他們。」Sue的吸毒損友,大多和她一樣有個像樣的家:「大人其實好疼惜我們,要什麼有什麼,但大人同時對我們有很多期望。」
「為何大人都要強加一套在我們身上?」Sue說,政府強推禁毒政策,會惹青少年反感,皆因大人的保護罩令這一代感到窒息,不像天生天養的上一輩,從逆境中學懂生存智慧。
去年,Sue被學校發現吸毒轉介社工跟進,她用了一年時間成功脫離毒海,並尋找到人生目標:「我希望明年考好會考,將來做個成功商人。」
社工韓小雲說,打擊青少年吸毒不是一、兩個政策便能成功,而是要檢討朝令夕改、壓力沉重的教育制度,同時透過輔導扭轉新一代家長的競爭心理。「大人將自己的價值強加子女身上,其實很不尊重。」
韓小雲指,社工界對政府驗毒措施有保留,是有感背後存有「成人話事」的強權意識。「青少年會覺得:『都係你班大人話事啦,我們根本沒選擇。』反叛的更可能索性逃學,結果引發更多學生被趕出校,社會問題更嚴重。」
韓小雲說,大批青少年沉迷索K源於:「因為索完會覺得舒服晒。」其機構PS33 二○○八至○九年度共處理二百九十五宗求助個案,當中四成屬二十一歲以下,比率較兩年前勁升二十個百分點。
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強調,驗毒屬自願性質,一間學校必須取得八成以上家長同意才可推行,不存在違反人權問題,「道理有如醫生建議照肺一樣。」石指,驗毒有必須性,並可藉學校驗毒追蹤拆家源頭,搗截毒販滲入校園。
至於另一「強權政策」、禁止青少年到網吧,石丹理說只是初步未成熟建議,由委員會內較保守的委員提出供政府參考,暫時仍屬研究階段■
2009年7月13日 信報
民政局撥九百萬抗毒
年輕人吸毒問題愈來愈嚴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圖】昨天發表網上文章說,反吸毒是全民工程,亦是政府當前急務,該局會發款九百萬予全港十八區,在暑假期間推行「青少年反吸毒社區計劃」,提升他們抗拒毒誘的能力。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建議,政府盡快於全港各區推行校本驗毒試驗計劃,以起阻嚇性作用。
曾德成在文章中指,將會透過舉辦一系列年輕人喜愛的活動包括體育、武術及音樂等,讓年輕人善用時間,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有關活動將持續一年,各區民政處將連同社署與非政府機構合作,展開外展探訪,協助曾吸毒的年輕人返回正途;同時亦與醫療界探討,由醫生義務為青少年提供基本體能檢測。
禁毒專員黃碧兒在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說,新學年推出的校本驗毒試驗計劃,不會檢控那些被確定有吸毒的學生,會轉介社工或醫生跟進及面談,了解他們吸毒的動機。黃碧兒又指,戒毒學校正生書院、鄉議局及梅窩居民,仍就正生遷校問題進行溝通,希望盡量符合各方要求。
另外,民建聯與自由黨昨天分別發表有關年輕人吸毒的調查結果。民建聯成功訪問了一百名中學生,其中,三成四的人表示,吸食毒品是為了逃避問題及感到不開心;近三成人指受朋輩壓力。在三十四名有吸毒的學生當中,三成八人表示不會舉報朋友;約兩成七人則表示擔心會被毆打。
至於家長方面,五成三人表示會讓子女參與校本驗毒;三成五則指要先了解情況。陳克勤認為,驗毒計劃除了可以找出有學生吸毒,亦可起阻嚇作用,令他們不敢在學校吸食。
另外,自由黨亦訪問了六百多名十八歲以上市民,了解他們對校園毒禍的看法,超過八成認同,開辦更多類似正生書院的戒毒的學校;當中,超過六成不介意這類學校設立在住所附近;另有近半成受訪者傾向採用較強硬手法,協助青少年戒毒,包括推行校園強制驗毒■
2009年7月13日 信報
香港脈搏
煲呔親抓青年工作
余錦賢
曾蔭權近年轉趨低調,減少露面,也沒有多少政治大動作,過去一、二年由他親自掛帥的,只有一個經濟機遇委員會,還有就是對抗人類豬流感的督導小組,但兩個都是臨時組織,不是常設機構;最新一招,煲呔卻選了親自督導反青少年吸毒;此一任務,原來由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負責,但仁龍搞來搞去,單是學生驗毒一項就始終無法推行,結果陣前易帥—但為何煲呔不把任務交給唐英年?唐唐有關全港樹木的研究工作早前大功告成,理應可以承擔新任務,但結果……。
青年工作是特區政府近幾年的重點項目,尤其社民連帶頭引出一批憤青,他們憤世嫉俗,對政府高度不滿,經常處在弱勢社群中間,對政府施政造成極大壓力,但官員對這種新現象又可奈何。自〇三年起,政府不斷投入資源搞毅進計劃、協助青少年就業,但仍然緩和不了他們的反政府情緒。現在校園濫藥問題嚴重,是青少年徬徨失落的另一現象,煲呔希望親力親為,從打擊校園濫藥入手,加強青少年工作。由此看來,協助學生戒毒的正生書院可以獲得理想校址應無意外,蓋由特首親身出馬,又有什麼問題不能擺平?
即使政黨也積極培育青年軍,準備參選各級議員;民主黨正在研究一連串青年訓練計劃,民建聯更早在二〇〇〇年就開始舉辦政治專才培訓班,力求為政黨更新換血,但從去年入局的新秀公民黨陳淑莊和民建聯李慧琼的表現看來,都是平平無奇,顯不出大將之風,兩黨仍然由老一輩話事。
更正 上星期六筆者引述克魯明的「蛙跳」模式,英文名稱並非「Leap-flogging」而是「Leapfrogging」!把「frog」(青蛙)寫成「flog」(假博客、棒打、鞭打),無異於視「鳥籠政治」為「烏龍政治」,都是黑色而不太幽默的錯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