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升級! 菜園村導賞團—從菜園新村尋覓鄉郊出路

new village map

一零年年初反高鐵運動的高潮到現在,已有一年之隔 。零九年五月是第一次的菜園村導賞團,現在在支援組和村民的導賞下再遊菜園,會有不一樣的見聞。這次升級導賞會從菜園村搬遷看鄉郊背後的地區政治及鄉郊發展的可能性。

遷拆與抵抗的追逐

每次到菜園村,都會看見新的面貌,縱然未必全是令人愉快的。踏在經剷泥機移平的土地上,經過巡守隊和村民阻止但仍被拆毁一半的房屋,不禁覺得難過。 朱凱迪說其實五分鐘就可以拆一間屋了,根本就無需要現時拆屋,令四處沙塵滾滾,這只是政府把環境弄壞的一種手段。村民阿竹說城市人搬屋好容易,拿起行李就走;但村民要執拾的很多,也不知道如何執捨。其實村民帶不走、捨不得的,大概還有三代居住所產生的感情。新村建設未成,沒有可搬之地,老人家也經不起兩次搬遷之苦。再加上剷泥車每天四方八面地侵擾,強行拆毁部份村內的屋和地,村民時刻擔驚受怕。在工地旁的林生更說:「處處圍住我,你話大唔大壓力?」。阿竹說:「老人家嘈到發癲」。巡村員及村民每天與不再理會勸籲的工人追逐,就是要在建成新村以前,保護仍是村民住所的菜園村。

拆村建村是問「我們是誰?」的參與過程

走過屋與屋之間的小路。阿迪問為什麼行人路如此窄。村民阿竹解釋說是因為地是村民買回來的,為了省地,村民只按政府規定,每戶貢獻三呎地出來做公家路;這也是一個可行四輪手推車的闊度。阿迪補充說早來村民把自己屋都圍到地的盡頭。而行人路給人行慣了,不可封,故遲來的只好獻地出來作公家路。所以獻地做公家路無論是因政府規定還是遲來獻地也可以說是「迫住」的。 另外,菜園村是一條散村,不是大宗族般親密,傾向將公家的土方縮到最小,而將地方留給自己。但是因為很多農務生活都不只是靠一家人就可以解決的,因為有了合作的需要才把散村黏合起來。

以前是「迫住」獻路或黏合的問題也帶到了新村的規劃。規劃新村公家路時,村民會問維持以往三呎地不是也可以嗎?但是阿迪又會提醒未來會有導賞團和對路重新想像的可能性。大家經過商討,最後,公家路還是變闊了,有1.8米,比往時進步了80厘米。由於以往散村的歷史,親密的關係並不是必然的。但透過這個共同規劃的過程,村民就問自己「我哋係乜?是否不能分割呢?」拆村、建村,原來是一個問自己是誰和社區重整的過程。

鄉郊地區政治造成古怪結果

或許有人會問,菜園村搬村不是由政府幫手搬的嗎?但原來菜園村因為並非原居民村,搬村的一切,由買地、規劃、建屋、搬都是要村民一手包辦的。原居民是指在1898年殖民政府來以前已有的村落或分村的村民。而也是這些村才會被政府定義為村。我們踏在一大片舖了水泥的土地,上面有一些工程車,在遠處看到貨櫃。有參加者就問「這兒以前是什麼地方?」阿迪解釋說這是在八鄉平原裏。望向遠處有山,八鄉平原就是一個山下的地方,水從山上流下,是種植的好地方。

以往的原居民在八鄉種禾為生的。但後來種禾與種菜競爭,種禾比種菜賺錢少,原居民不再種禾而把地租給種菜的。60-70年代,因為英國的國藉法,讓殖民地的人可以領取居留權,很多男丁都走到英國、荷蘭去,原居民原來的產業已經消失。70年代始,就出現一群靠租金為生的原居民。80年代後,地都用來搞地產建丁屋、貨倉,因為這些用途都比種菜或租給種菜的人值錢。現在的八鄉平原只剩三分之一的土地仍然是用來耕作的。原居民的生產不再與土地有關係。就算他們住在鄉郊,可能都是駕車到外面上班 ;收入來自地產和租金,而再非農業生產。阿迪說他們「控制整個鄉事政治,搵得一年得一年」。這是不可持續地對土地的剝削和利用,來使自己賺取更的金錢利益。

人土共生的鄉郊出路

鄉郊的農業萎縮及鄉村現時發展與脫離土地及剝削土地的鄉郊政治不無關係。菜園新村的建立和可持續的耕住或許可為衰敗和壟斷的鄉郊注入生命力,也具有實驗和示範的作用。新村的建立是一個民主參與的過程,經過很多的村民會議及專業人士的參與,使每一位村民的意願都要被尊重和考慮。台大城鄉研究所教授劉可強在夏天來港協助菜園村村民表示,若果菜園新村真的能建成,將會成為亞洲、甚至全世界第一個因基建遭逼遷後按參與規劃原則自力重建家園的個案。就算台灣地震後的社區重建,處理的主要都是臨時組裝屋。香港人和建築師更加沒有建立一個社區的經驗,而一般人也只有裝修自己單位的想像。

在選地方面,由於菜園村村民在日後會繼續從事農業的,選地必需選一塊一直作為耕種用途的土地。阿迪指著現時已購入的土地由四十年代至今的鳥瞰圖,可以看到土是一直為農業使用,並沒有中途變成貨倉。此外,水源、地勢都是要考慮的因素。新村選址就是在山下,擁有山流下來的豐富的水資源。

土地使用是經村民的商討、民主參與及多番的修改的結果。土地用途分作私人和公共。私人地就是房屋所在,公共地方會有耕地、停車場、水池等,以求做到一個環境、經濟、社區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村。村也是不可進車的,這使得村民對道路的想像更豐富,路除了是通道之外,也可以進行活動,更令老人、小孩可以更安全地在屋外的地方活動。

在房屋方面,47間屋的設計,都是按著現時住屋的間隔、村民對空間的習慣去設計。設計也考慮了風 、坐向、日照。除了使設計更環保外,也是令每一家房屋不會因另一家的存在而受損。廢水(Grey Water),即糞水以外的家用水,也會透過水渠,經過石春、植物等過濾再運到水池做廢水處理;水便可以循環用來作灌溉或其他用途,。廢水處理池將會由現時的魚塘改造現成的。而這個位置也是現時路權爭議之地。雖然有路權的爭議,但是村民仍然堅持想保留這個廢水處理的設計。

菜園新村的民主設計,將使在土地上的人保持一種更可持續的關係,為鄉郊破裂的關係注入復修的新力量。菜園村更啟發一群年青人成立菜園村生活館 ,在八鄉平原的土地上,實踐永續農耕,探索香港農業發展的可能性。

社區、生產、人與土地的結合,成為土地的一部份將成為一種新的能量,帶來鄉郊發展新的可能性。反高鐵已結束, 菜園村遷拆,新村的建設,像一個生命的完又代表新生命的誕生,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巡守保衛村民居所社區、關注建村路權一事發展,你又會如何放置自己在鄉郊發展的參與呢?

增廣見聞 參加「升級版!菜園村導賞團
菜園村村民及支援組成員詳述戰後移民農業史、新界鄉郊地區政治,以及菜園村由被迫遷至重建家園的鬥爭歷程。從一條村的生滅看清香港社會六十年,共同探索鄉郊可持續發展之路,見證菜園新村的建設。全新內容,資料豐富,黎過都值得再黎。
一月八日起,逢周六上午十時及下午三時各一團,行程約三小時
集合地點:錦田公路石崗菜站﹝錦上路西鐵站轉77k巴士或往橫台山綠色小巴﹞
報名: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收費:每人$40,所得收益會捐予菜園村關注組

相關文章:
24-12-2010 菜園村最新消息:去路未見,追兵又來-菜園村粗暴收地事件簿/ 葉寶琳
19-12-2010 菜園村最新消息:政府聲稱年底強拆15復耕戶 新村被封路重建路艱險/ 朱凱迪
5-1-2011 石崗菜園村關注組聲明:譴責《文匯報》失實報道抹黑村民/朱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