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劉兆佳是學者、智囊抑或傳聲筒?

劉兆佳是學者、智囊抑或傳聲筒?

佔鐘阻止了立法會開大會,星期五(十四日)陸續有建制派人物出來放風,說可以考慮延遲修例,甚至有傳林鄭晚上見記者,但最終沒有發生。

口氣放軟的蔣麗芸和林健鋒均指政府宣傳不足,但眾人皆知,官方解釋——離不開處理台灣殺人案,以及修補法律漏洞,免得再做逃犯城市——內容蒼白而貧乏,毫無說服力。相反,以大律師公會為首的反修例者,提出各項精闢入裡的質疑,林鄭政府從未認真回應過。有這麼多機會也解說不足,若非權在我手,闊佬懶理,便是欲辯無從,無法言之成理,唯有做錄音機,重複樣板答案。

與二人相比,葉劉的戰鬥格,不遜於當年硬銷廿三條時代。當時中大學生會諷刺她,送她一面繡著”精忠報國”的錦旗,至今依然有效。葉劉認為,若政府因市民及國際壓力而屈服,決定暫緩甚至擱置條例,恐怕代價將會更大,不利於香港長遠情況。但到底有甚麼代價?連田北辰都表示,台灣已明確「唔會要人」,修例完全沒有迫切性,直言「我唔知呢樣嘢(修例)有乜意思」,那麼,不修例是否會嚇跑外資,破壞經濟,搞到民不聊生呢?

不是,剛剛相反,外國政商界都表明反對送中條例,政府硬要通過,只會打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香港人固然有害無益,對一心實現強國夢的習近平來說亦不見得是好事。葉劉口中的代價,若是指打貿易戰的籌碼,那便隨時得不償失。所以,最近磅者,相信是指中國領導人的顏面受損,即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早前提及過的「國家聲譽問題」。

三名恆大、嶺大和中大學者日前發表調查報告(註一),發現參與六九遊行的人,44%自認為「溫和民主派」,17%自認為「無政治取向」,即超過六成人不屬於激烈抗爭者。而依筆者反方向遊行的觀察(龍尾約晚上八點半經過銅鑼灣與灣仔交界),遊行人士的訴求主要有兩個:第一、撤回修例方案;第二、林鄭下台。就算有持大聲公的街站喊「打倒共產黨」,得到的和應都很少,無法和喊「林鄭下台」那樣反應熱烈相比。

大家眾志成城站出來表達不滿,都是為了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與甚麼分裂國家的圖謀無關。若北京政府將反對修例者看成反華勢力的工具,把所有抗爭提升到危害國家安全的層次,是不必要地小事化大,太不了解香港人理想與現實並重的複雜個性。反送中的抗爭如此龐大和激烈,與其說是外國搞事,倒不如說香港人被一條不明所以的條例迫到走頭無路。大家無法接受一國兩制就此名存實亡。

像香港這樣獨特的國際城市,是不能簡單套用一種敵我二分的鬥爭思維來治理,否則,她的特色便會消失,中國將失去一個面向世界、發揮緩衝作用的戰略重鎮。身為香港知名學者,長期向中央打報告的智囊,劉兆佳無疑要對中共領導層誤判形勢負上責任。

註一:《鄧鍵一、袁瑋熙、李立峯:100萬人的民意——6月9日現場問卷調查初步觀察》(明報@2019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