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香港政府因為沒有制定清晰的人口政策而備受批評。好了,千呼萬喚的政策終於出台,但結果卻使人慍怒不已。各界迄今對政策已作出不少批評,但在筆者看來,批評仍是未有切中要害。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指出無休止的經濟增長會令自然環境不堪負荷。1972年羅馬俱樂部 (Club of Rome) 發表的《增長的極限 (Limits to Growth) 》是這方面的一個里程碑。二十八年後,聯合國終於在2000年成立了一個由數百名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以確定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破壞程度。委員會的報告《千禧生態評估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於2005年發表,明確指出這種破壞已經超出了大自然可以自我復元的地步。也就是說,人類現時的發展是完全不可持續的。
在這個大前提下,任何人口政策必須是一個人口穩定政策,甚至是人口下調政策。但政府不肯為香港人口訂立上限,這已令政策形同虛設。
筆者曾在不少場合強調:「偏離2便是災難」(這是大方向而言,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父母,實際的數字應是2.1左右)。道理很簡單,由於人口以複式變化,一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目若是大於2便會導致指數增長 (exponential growth) ,低於2便會導致指數遞減 (exponential decease) ,而兩者同樣不可持續,這是小學生也懂的道理。可悲的是,無數受過高深教育的人竟全然不知指數變化的驚人威力。(不信可計算一下:一張紙對摺50次有多厚?答案是超過地球與月球的距離。)
更令人震驚的是,政策的重點竟是提升勞動人口!在住屋問題如此嚴峻、垃圾堆填區即將爆滿、醫療系統已不勝負荷的時候,將鼓勵生育和輸入外勞等定為政策方針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你叫學校裡的老師在教授通識科時,如何向學生解釋呢?
然而,解釋卻是簡單的,也就是人口政策服務的不是廣大人民而是少數的資本家。資本家要不斷獲利,便需要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工,因為這樣才可打壓工人改善待遇的要求。此外,不斷增加的人口代表著不斷擴大的消費群,不是如此他們的製品又怎能售出而獲利呢?簡單地說,人口不斷增加是所有資本家的美夢,而人口下降是資本家的夢魘。
現代文明的邏輯當然是,在受僱勞動 (wage-labour) 已經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時(只是這二三百年間的事),資本家的投資是就業的主要來源,而沒有就業人民便沒有生計。眾所周知,資本家的最大利器是「撤資 (capital flight) 」而導致失業的威脅。明乎此,為政者的人口政策與市民大眾的期望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便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