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咁講或會得罪唔少人,但係忍唔住呢...
昨晚(12月2日),是香港開埠以來難得一見的校史慶典盛會,因為只有英華書院由馬禮遜牧師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創校以來,到今天依然屹立,才有二百年如此悠久的歷史,眾師長和師兄弟能聚首一堂成就此難得盛事,實在可喜可賀,小弟因事未能參與實在遺憾;然而當看到特首和教育局長作為上賓之時,即使明白屬於既定遊戲規則,仍然不禁心中有氣,不吐不快。
傳教士辦學精神?
英華書院之所以能有今天成就,乃二百年前,來華傳教士一代一代拼手胝足逐步建立,心生敬重之餘,放眼現在,中國大陸是如何對待西方宗教團體?連各地十架都拆之而後快、聖經中文版都要符合國情之時,擁護中央政府的官員來參與我校二百周年慶典,實在矛盾。
教育局長憑什麼出席?
看到教育局長在席並被視為上賓是情感上最接受不到的安排,眾所周知其「懶惰論」回應子女不在港接受教育的歪理。以英華書院為例,幾多官商名流師兄的子侄入讀英華?有麝自然香,身體最誠實,因認同英華才希望後代有機會入讀;香港的教育局長呢?自己掌管的部門都不夠膽讓自己子女接受其制度下培育,足見何等荒謬!
胡官 vs 林鄭
胡官想當日參選特首之時,強調對法治的把持讓他一度招徠了不少支持者。今時今日,同場遇上不斷踐踏法治根基的林鄭,是否還有勇氣力陳對方沒有守護香港底線?特別是在同一個晚上,朱凱廸參與鄉郊選舉代表正式被DQ,曾寄語港人堅守陣地的胡官,又有否曾對一切DQ事件表態?一眾法律界的英華仔,能夠有勇氣有腰骨地堅守我城法治界線麼?
皕載自強
看到媒體以官商名流加持來描述英華二百周年晚宴,雖是無可厚非的傳媒價值觀;不過身為英華仔一份子,經歷七個年頭耳濡目染,坦白說最令小弟自豪的,不是我校出了多少達官貴人;反之,是一種不從流俗、勇於追求自我的精神。當年學校那種能在自由和放任之間取得平衡的氛圍,不同價值觀都能在校內兼容並蓄,令大部份出身一般的英華仔,長大後在不同界別都能一展所長,或許才是英華獨特之處--文史科目所傳遞的人文精神、識見和視野,培育出不少具文化素養的師兄弟;理科的師生亦同樣有不少展示對世界的關懷和不斷探索。陳耀南前輩寄語我們的「皕載自強」,正是希望英華仔能承先啟後,延續二百年前傳教士們在困頓中的自強不息,在香港亂象紛呈下,這種「時窮節乃現」的精神尤其需要一起努力共勉。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刊於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