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國歷史裡的「國家安全」

中國歷史裡的「國家安全」

原題為《論中國古今當權者的政治智慧──國家安全篇》

引言

如何才能夠有效達至國家安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以法家為指導思想的時期,亦出現過貼近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在曾經出現盛世的年代,國家安全是如何維持?

1. 唐太宗如何維穩?

以 貞觀之治為例,其出現的其中一個因素,在於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魏徵敢於納諫,指出其不是,並提出有效治國的見解,深得唐太宗寵愛,令他成為一位有政治智 慧的君主。因此,對內唐太宗令人民豐衣足食,對外天可汗亦能鎮懾其他國家,故亦曾經出現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風氣。

反觀現代,國家需要設立保障國家安全的法例,當維權人士向當權者「納諫」或「上訪」,會出現「被失蹤」、「被自殺」,甚至為他們冠上「煽動叛亂罪」的負面標籤。值得一提,每年的六月四日,天安門廣場總會比平時更「安全」。

「路不拾遺」的人近乎絕跡,「夜不閉戶」更是遙不可及,只求自己內臟沒有「被消失」,已經是幸運兒。人民是組成國家的根本。在共產黨的硬措施下,人民連自身安全也未受保障,又何來達到國家安全?事實上,維穩費用於針對人民,不但未能維穩,反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更大威脅。

2. 秦始皇高壓維穩與朝代滅亡

不過,史上有沒有針對人民而「用重典」的帝皇,而又具有威名的?歷史上的確有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治國。在他管治期間,對外武功能成功抵抗外敵入侵,對內亦 有做出一系列思想控制的功夫,例如史上知名的焚書坑儒,國家的確處於表面安全的狀態。然而,高壓統治是有風險的,一旦接任的君主沒有足夠政治智慧,只用重 典而未能顧及民生,甚至指鹿為馬,只會加速朝代滅亡。結果,秦代在秦始皇死後,成為了一個速亡的朝代。

在今日的香港,亦有不少指鹿為馬的建制人士掩耳盜鈴,不斷發表違背民意的言論,只說中央想聽的說話,甚至鼓吹中央政府高度干預香港內政,以高壓式管治控制香 港,實行「治亂世,用重典」的精神,只看當前的政治利益,忽略長遠的後果。歷史告訴大家,指鹿為馬及掩耳盜鈴,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以為這是愛國?其實,他 們只是賣國者,他們的盲目「投共」令國家走下坡,政權更加失去認受性。

3. 香港的局勢:現代版的改土歸流

清代雍正時,為了防止其他民族的異心,於是廢除原來的土司制度,改為由中央派遣官員統治。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國家安全。現在,香港雖然貴為特別行政區,但已 經是名不符實。中央政府雖然民主地實踐普選,讓市民一人一票選出特區首長,但候選人卻是由中央派遣的港共代表參與,這與清代的「改土歸流」也沒有分別。

直升機家長對子女成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中央政府這些舉動其實與直升機家長無異。再者,「改土歸流」就保證國家能夠安全?至少,歷史告訴我們,清代最後也滅 亡,其亡於內政腐敗非常。如果香港整個制度腐敗,包括司法不再獨立而是愛國的政府成員,立法會仍然存在功能組別以致未能實行普及大眾市民的政策,警察不再 政治中立地執行任務,「改土歸流」亦不見得能有效保障國家安全,亦只會造就下一個「國父」的革命成功。

總結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的治,較多人認識的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即使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亦曾出現過「黃金十年」。但在中國 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修史者或會在日後的史書上寫出「江朱之治」、「胡溫之治」、「習李之治」,但是,在史書外的這一刻,中央政府又能否做出實際的「治」 績呢?只要有「治」績,國家自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