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個石油產能峰值論者就機場三跑向立法會提交的意見書(一)

就立法會經濟及環境事務委員會
於2014年9月29召開有關
香港國際機場擬興建第三條跑道
之公聽會所提交的意見書

從石油產能峰值 (Peak Oil) 理論
論證香港應否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
梁永堅

聯絡方法 : [email protected]
二零一四年九月八日

目錄
1. 石油產能峰值 (Peak Oil) 理論
2. 二十一世紀全球石油供應困局
3. 頁岩油氣 (Shale Oil and Gas) 革命 – 是泡沫還是救星 ?
4. 《Peak Oil : Its implication for Hong Kong》: 一份備受忽略的文件
5. 石油產能峰值與經濟的關係
6. 噴射燃料 (Jet-Fuel) 的供應困局
7. 總結 : 立法會的角色

1. 石油產能峰值 (Peak Oil) 理論

1.1 為何討論機場三跑要先弄清楚何謂石油產能峰值理論 ? 理由很簡單,航空業是靠石油 (噴射燃料) 來推動的。若短期內 (10至20年間) 石油供應將出現不可逆轉的短缺情況,將會對全球經濟 (航空業當然首當其衝) 帶來重大打擊。在討論機場三跑這個香港有史以來耗資最巨大的基建工程項目,能源考慮因素怎能缺席 ? 很不幸,現在的情況確實如此。

1.2 為了提高立法會議員、機管局、運輸局、傳媒和社會大眾對石油產能峰值 (Peak Oil) 理論的認識,作者盡量以淺白,非理論性的語言在以下作出介紹。

1.3 石油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絶大部份的交通運輸燃料都來自石油,而整個全球化體系都是由能源 (而不是金錢、信貸) 所支撐的。如果將能源從全球經濟體系中抽出來,整個全球經濟體系就會立刻停頓。

1.4 每個油井都有其開採生命周期。即使你採用任何加強採油技術 (enhanced oil recovery technologies),例如灌水、火燒等,每個油井都會有產量殆盡的一天。每個油田也如是,而每個產油國亦都面對同樣命運。

1.5 有人以為石油產能峰值指地球每一滴石油將開採殆盡,這是極大誤解。石油產能峰值是指全球石油生產率 (rate of production) 到達了頂峰,之後由於地質、經濟、科技種種因素制約,全球的石油生產率就出現不可逆轉的下降趨勢 (irreversible decline)。

1.6 由於種種複雜因素,例如石油數據不齊全和何謂石油的定義差異的問題,我們很難準確預計何時出現石油產能峰值的日期。然而,自2005年起,全球原油產量已踏入高原期,意味著石油產量已進入峰值期 (peaking period)。很多石油峰值論者 (大多數是資深地質學家) 預計全球石油產量在不久將來將無可避免永久長期下降,並對人類目前的工業文明帶來巨大的影響。

1.7 有很多人士對石油前景十分樂觀,認為地球仍有很多石油儲備仍未開採,所以無需擔心石油生產率到達峰值的問題。

1.8 然而,這種樂觀取態忽略了石油品質和類別各異這個事實。舉例來說,沙地阿拉伯在50年代發現的油田,生產出高質和易開採的原油,而近年新增的石油產量,卻往往來自頁岩、深海、油砂等資源,需要開採者投入大量資金,且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1.9 有些盲目樂觀的人士更混淆了何謂石油資源 (resource) 和石油儲備 (reserve)。例如他們把美國科羅拉多州綠河區的油頁岩 (oil shale) 都當成石油儲備。然而,利用目前的技術和參照目前的油價,這些所謂的儲備 (其實只是一些劣質石油資源) 根本無法變成石油供應,來滿足現代社會對石油的需求。這充份說明 : 石油產能峰值的討論,主要是關乎石油供應率 (rate of supply),與很多人所聲稱的石油資源 (resource) 甚或儲備 (reserve) 何等龐大完全無關。

1.10 亦有些樂觀主義者吹噓近年新發現油田 (例如巴西對出的深海油田) 將會延後石油產能峰值的來臨。但他們忽略了油田的發現高峰期是在1960年代初期,其後已逐年下降。殘酷的現實是,我們目前每用去4至5桶石油,才發現1桶新增石油。

1.11 有些人則認為發現新石油供應的數量下降並不是問題,因為石油儲備量仍繼續上升。然而,牛津大學史密夫企業及環境學院金大衞爵士 (Sir David King) 的研究隊伍,在《能源政策》雜誌發表了一份研究論文,結論是石油業界將全球石油儲備誇大了三分之一 ! 有人認為其中一個因素,是業界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去投資開採費用昂貴的非傳統石油資源 (例如深海石油、油砂等) 所致。

1.12 現時生產中的傳統油田每年產量下降率約為4-5%。所以每隔3年,全球就需要找尋到一個產量相當於沙地亞拉伯的新石油供應來源,才能維持全球整體產量不會下降。在過往幾年,全球產量下降率勉強得以由新增產能所抵銷。但這個情況需要業界加速鑽井和投入巨大的資本開支才能達致。

1.13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全球何時出現石油產能峰值。舉例來說,創新的石油開探科技會增加石油產量而押後有關的日期。另一方面,地緣政治亦會影響全球石油供應,及高油價亦會反過來影響全球經濟表現,促使石油業投入更多資金去進行開採。然而,過高的油價亦會打擊經濟,導致經濟衰退而使業界放緩開採步伐。

1.14 不同機構對何謂石油有不同定義。舉例來說,美國能源資料署在發佈美國的石油產量時,將提鍊增量 (refinery gain) 亦包含在內。這無形中增加了石油產量。此外,美國入口石油在提煉過程中的提鍊增量,亦與其本土出產的石油數量一併計算,使美國看來出產更多石油,以及其入口石油數量看來較實際為少。

1.15 國際能源組織的石油定義包括了天燃氣液體 (Natural Gas Liquids)。然而,按同等體積計算,天然氣液體只有原油60%的能源含量,而其用途亦與原油不同。為何國際能源組織要將其納入石油定義之內 ? 看來除了在數據上增加石油產量這個作用外,就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釋。

1.16 雖然以上各個因素令人難以預計全球石油產量何時展開其不可逆轉的下降趨勢,但其實石油峰值的相關現象,已清楚地寫在牆上 : 全球新油田發現已無以為繼,開採成本大幅上升,整體產量停滯多年,以及石油業對環境破壞有增無減。凡此種種反映出石油業已進入全新和絶望的景況。

1.17 令上述這個絶望真相變得更殘酷的,還有石油淨出口量下降這問題。很多石油出產國的國內石油消費近年大幅上升,導致其可供出口的石油產量日趨下降。對於大量依賴外國石油輸入的國家或地區 (如中國、日本、台灣等),這肯定是壞消息,因為它們必須在日益緊張的全球石油供應鏈之中,用較高價格購買石油,以確保其能源安全。自2005年,在全球石油產量幾乎沒有增長的情況下,石油出口數量已較之前下降了約5%。

1.18 另一個社會大眾忽略的問題,就是目前投放於開採石油的能源所取得的能源回報日益下降 (The Energy Returned on Energy Invested for obtaining oil is decling)。這亦是行內人所稱的能源投資回報比率 (EROEI) 日趨下降的困局。甚麼是EROEI ? 在往昔的光輝歲月,油公司在油井的整個生命周期,往往投資相當於1桶石油的能源就可以取回相當於100桶石油的能源回報。換句說話,其淨能源回報 (net energy return) 就有99桶石油的等值能源。這正是這些石油行業充盈的能源回報,帶動整個工業文明在過往快速經濟增長,大幅度地提昇工業文明社會的社會複雜性,以及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

1.19 然而,隨著容易開採的石油資源急速減少,石油業被迫開發很多劣質的油氣資源,如油砂、油頁岩 (oil shale)、生質燃料等。這些資源的EROEI很低,往往只有5 : 1或以下。在某些經濟和監管環境下,這些資源的生產 (例如頁岩油的開採) 可能在財務上是有利可圖的。例如當時息率低企,資本市場有充足的廉價資金和政府政策有很多補貼安排。雄心勃勃的投資者或會被投資銀行家游說投資於這些低EROEI的項目 (例如油砂),而持續高企的油價,亦會擴大原本薄利或甚至無利可圖的項目的生產規模。

1.20 踏入二十一世紀後,全球石油行業持續下降的EROEI備受主流媒體忽略。石油行業投資可取得的淨能源日益萎縮,令致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復甦舉步維艱。主流媒體和石油行業不斷透過渲染北美洲的石油生產上升數據,以營造出虛假的、難以持續的石油行業興旺故事,麻痺了大眾思維,忽略了逼在眉睫的能源危機。

1.21 我們必須承認,在石油產能峰值陰影下,人類社會面對重大挑戰。很多專家都接受以下事實 : 傳統高質的石油資源幾乎開採淨盡,液體燃料將變得越來越短缺和昂貴。雖然北美緻密油 (Tight oil) 暫時局部緩解石油供應緊張情況,但要化解這個危機,其所涉及的規模、資金、措施所需時間,都不是個別國家可以獨力解決的,而這正正是很多政府都採取逃避態度去面對這個危機。

1.22 以目前情況來看,要大幅增加化石燃料供應,以滿足全球70億人的需求,必然會帶來嚴重的氣候變化問題。要避免這個結果,須重新就需求方面訂出優先次序及就全球運輸系統推動大幅度的改革。應對石油產能峰值而又不加劇氣候轉變問題的可行方案是存在的,但其推行將困難重重,亦需時甚久。很多國家 (尤其是新興國家) 的國民將無法享受目前先進國家人民的那種高度全球流動性 (global mobility)。這是那些銳意興建第三條跑道和在大嶼山興建航空城的官僚和社會精英必須直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