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放風箏先要放下線碌(by On)

放風箏先要放下線碌(by On)

自己第一篇在「活在觀塘」文章是寫沈雲山(07年的文章),今天再訪小山,依舊有親切感覺,不過再寫小山,大約數篇文也不夠,因為所觀察及留心的東西和從前大不一樣 ─ 像放風箏拿著的是線,不再是線碌。

一到沈雲山的山頂便被黃伯的風箏吸引,因為黃伯的風箏不論在飛翔與否同樣有「生命」。天上的風箏總給人自由自在的感覺,黃伯在製造風箏的時候必定帶著同樣的心情。風箏用雨傘的布來做乘風面;竹支做骨架;燒烤义做線碌的手柄;平日用來縫衣服的線,五、六條繫在風箏,在空中自動編織,捲成繩。當日和黃伯同行的是「蝙蝠俠」,黃伯隨手拈來樹支,當蝙蝠的尾巴,“聚”著身體,好讓「蝙蝠俠」不會倒頭衝。

黃伯站在空地上,風箏像要爭脫黃伯的手飛起。開初像帶狗散步,但行了幾步便越跑越快,最後黃伯放下了線碌,直接以繩束著風箏,展開和「蝙蝠俠」的角力。黃伯還有不同造型的風箏,像之前有2隻「福鼠」,不過在一次的「角力」中黃伯敗了給福鼠,牠逃脫在陡峭的山邊休息,黃伯歎了一句「算架啦!」便沒有拾回。

活在舊社區裡的人真像線碌上的線,在社區中不斷編織,組成不同的關係,要是新的社區規劃沒有親身感受人的獨立性,「以人為本」只能掛在口邊,「生活」絕不可能在社區累積。

1
1
1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