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遵義施政監察
節錄版本刊於1月31日蘋果日報
去年10月29日,中大校長劉遵義出席年度諮詢大會,他強調,頒授「榮譽法學博士」予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解釋︰「完全沒有交易!」,並叫學生切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明報)。在各界質疑頒授榮譽學位的準則聲中,劉遵義及中大校方從無公開回應。今年1月26日,第十屆全國政協會議公佈新一屆委員名單,赫然發現劉遵義已榮升全國政協委員。2005年,劉遵義曾任特區政府的密使,勸說國民黨的馬英九不要來港(蘋果日報,2005年1月15日)。眾多線索,實令公眾有合理理由相信,中大校長劉遵義收取政治酬庸,赤裸裸地作出政治靠攏。
全國政協是什麼﹖它的意義及作用如何﹖政協全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分為全國委員會及地方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委員由協商即「內部討論」決定,會議每年舉行一次,作用為吸納地方各界別的精英,平衡利益。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不設地方委員會,故此香港代表在全國政協的身份稱為「特邀香港人士」,今年度即第十一屆會議將於3月3日至14日於北京舉行。政協並不具實質的立法及政策制定權,普遍被視為「荷蘭水蓋」一類的政治銜頭。
有稱,劉遵義身為著名經濟學者,以「個人身份」成為全國政協,不是能為國家提供良好的經濟意見﹖不過,查《文匯報》及《大公報》,均強調劉遵義為中大校長,其中《大公報》及《香港經濟日報》更稱劉為教育界人士。全國政協的屬全國性的政治架構,是共產黨其中一個「統戰組織」,目的為吸納各界不同意見及利益,在這一個平台上消弭「內部矛盾」。官方公佈全國政協委員名單的新聞稿,總是強調委員的身份及界別。由此可知,劉獲全國政協委員一職,與中大校長的身份絕對有關,劉遵義絕不能以「個人身份」云云,含糊過去。
一校之長之所以必須對政治工作及政治任命提高警惕,是因為大學必須維護學術中立,廣泛接受及開放予各種學說及政治立場。如果大學失去了學術上的獨立自主,就等於失去了辦大學的意義,遠有港大「鍾庭耀事件」,近有「教院風波」。今次中大校長劉遵義接受全國政協委員的任命,加上之前勸退馬英九、出席教院風波調查時以十七次「不記得」推諉責任,以及頒發「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大學脆弱不堪的學術自由,已經不起另一次打擊。
才不過數日前,大律師公會主席袁國強宣佈出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引來公會內議論紛紛,要求袁退選主席一職。袁國強在大律師公會主席選舉提名期結束之後,才對會員公佈這則早已確定的消息,難免予人「心虛」之感——大律師公會在袁的任內,對於民主、人權、法治等的堅持,好像都退縮了。
那麼中大校長劉遵義又如何﹖劉遵義從來沒有就他以中大校長的身份,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一事諮詢全校員生。在報章公佈他出任全國政協委員之後,劉連一封電郵都沒有向中大員生發出,甚至在中大網頁也不見任何消息(與劉校長於去年4月獲日本早稻田大學頒發榮譽博士的處理方法大相徑庭)。如果袁國強是七成「心虛」,那麼劉遵義則是九成九了。剛剛從左手送出博士學位,右手便收回禮。果是這樣,中文大學這所學府的名譽還往那裡放﹗
自劉遵義上任以來多起的事件,已引起極大的爭議,從急速「國際化」和「去中文化」、學院院長由教員互選產生貶為委任制、把書院制宿舍化、斬樹拆樓毀山城、啟動揮霍奢華的校園發展計劃,到近來涉嫌利用實習學生辦「教學」酒店牟利、頒授學位予董建華、違反慣例辭退學生事務處處長等等,導致校內員工士氣低落,一向關注校園的「中大人」感到不被尊重,更嚴重的是,中大員生與校方之間的信任已經近乎破產。
1993年3月26日,《南華早報》公佈中方委任的第二批港事顧問名單,時任中大校長的高錕榜上有名,在校園內引起激烈的討論。3月31日高錕出席校內公開論壇,遭出席者質疑接受任命的理據。4月1日,高錕不顧反對聲音,北上接受任命。
歷史就在校長辦公室的案上,一錯不能再錯。大家都知道,全國政協委員名義上雖為國家的諮詢組織,但更大的意義是其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及「面子」,政協委員是晉身名流及國家紅人的階梯。觀其言,聽其行,總其前因後果。眾目睽睽下進行政治交易,漠視大學傳統的劉遵義,我們怎能期望你能捍衛中大的學術自主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