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都知道「融合教育」試圖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融合進主流學校,但又有多少人想過如何把「融合教育」融合進我們的社會?
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一句說話影響了現代教育幾十年,成為教育的一個大理想。來到今天,受普及教育理念的影響,大眾認為人人有權受教,教育的角色不同了,由培訓精英,變成教化萬民。但社會上有許多孩子,他們生而與人不同,受了奇異目光許多年。他們的障礙包括:
1. 五官肢體殘障
2. 智力障礙
3. 自閉或過度活躍
4. 有學習障礙(如讀寫障礙)
對於許多人來說,基於和「有教無類」的同一理念,教育也應該包容他們。
要教育這些兒童,首先要面對的是,這些人的教育需要和一般人不同。除了殘障學生需要的「無障礙環境」外,例子還有智力障礙學生的課程程度調適,自閉和過動兒的社交訓練需要等。
照顧特殊教育需要的兩大方向
要滿足這些特殊教育需要(SEN; Special Education Needs),世界各地主要有兩個大方向: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和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
特殊教育通常以隔離的方式,不論是同校或不同校,將特殊生和一般學生分開施教。這個方法的好處是,一般學生和特殊生都可受悉當照顧,教師的培訓也較容易。這是舊有的方法。但這方法有重大的缺點:特殊生往往受標籤和歧視,隔離也剝削他們學習在正常社會生活的機會,這些對他們將來融入社會將造成困難。
為了解決特殊教育的缺點,許多教育家認為,一般學生和特殊生的教育應以融合的形式進行。也就是說,一般學生和特殊生在同一課室上課,接受同樣的教育。本來入特殊班/特殊學校的學生須進入主流學校,所以主流學校無論是在師資、課程和設施上,都必需要作十分大的調適,融合教育才可以有效進行。可以料想的是,至少在實施初期,融合教育的推行會舉步維艱。
推行融合教育的困難
很多學校都可利用政府資助改建、擴充校舍的機會來應付需要的設施改善。但主要困難的來源其實是各個持分者,包括政府和學校決策者、教師、學生和家長,對融合教育的不了解和不接納。
香港現在推行的融合教育,和其他教育政策一樣,是由政府主導。現行的政策是以分流的方式,讓一部份有SEN的兒童入讀主流學校:「讓有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童入讀特殊學校,以便接受加強支援服務;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盡量入讀普通學校,」(教育局《融合教育運作指南》)。有自閉或過度活躍症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主流學校。為了讓學校準備好接受這些「融合生」,教育局聯同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了課程訓練教師,教導他們如何協助有SEN的學生融入校園和學習。另一方面,教育局也撥出資源增聘額外教師和給予津貼給參與的學校。
表面上,香港政府如此大力支援,應該很有成效。但其實所謂培訓只是數十小時的課程,而不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加入;課程只是講課形式,培訓的對象主要是教師,其他學校人員不用受訓。服務學童的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等專家一般都不是駐校,難以加入教師和社工的團隊。鮮為人知的是,為了避免受歧視,學生參與派位時不必報上其特殊學習需要,即是說學校到收了有SEN的學生,都可以對他的情況一無所知。到了詢問家長,甚至學生「出了事」之後,學校才會知道他們的特殊教育需要,這對學校協助該學生融入反而造成困難。
在這些情況下,融合教育的成敗都會落在最前線的教師身上。但在師生比例低(即一教師對許多學生),一星期預備二十幾節課,處理學生的課外活動,教學語言的連番改革,三三四新學制,殺校縮班等帶來的壓力下,教師還可再細心幫融合生調適嗎?往往與其他教師談及融合教育時,尤其涉及自閉或過度活躍症這些多行為問題的學生,多數只能搖搖頭,說自己難以兼顧。融合教育絶對會令教師的重擔百上加斤。
根據這些教師的說法,實際上融合生的同學對他們多有兩種態度:害怕或欺負。中小學生年少,要學會尊重包容他人且尚待時日,遑論說照顧、協助融合生融入校園?最後全部責任恐怕又落在教師身上。
全納教育的理想
「融合教育」(integrated education)在香港相信十分多人認識,相對來說,「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一詞則只有在行內才可聽到。全納教育是現今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它反對成立特殊學校或特殊班,主張學生有權入讀所有學校,以及所有學校有責任讓任何學生入讀,無論他們有否特殊教育需要。另外,全納教育同時包括避免一切對有SEN的學生產生歧視的措施:這些學生所有的待遇,要和一般學生一樣。這樣,根據全納教育的理念,可幫助有SEN的學生融入一般人的社會。
這目標雖然偉大,不過,明顯地,不是所有學生都有合適在主流學校讀書(如嚴重智障,患有嚴重自閉或精神病的學生)。這不僅因為極不可能有一種教法可兼容一般學生和這些學生,也不僅因為一般學校不會有他們需要的專業人員(如醫護),也是因為這會損害一般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而一般學生的利益正正是推行全納教育者最少提及,最忽略的;而事實上,有這些嚴重障礙的學生,也不見得可在主流學校滿足的他們學習需要。所以強行推行全納教育只會造成雙輸(一般學生和融合生)的局面。
另外,所有主流學校都必須特地進行改革才可進行融合教育,而許多這些改革又是針對某類有SEN的學生而設(如加長有讀寫障礙學生的考試時間),怎能在照顧他們同時,又對他們「一視同仁」?可見全納教育的理想雖然偉大,但存在極大的內在矛盾。
然而,迄今為止,支持全納教育的聲音成為壓倒性的大多數,這和反對歧視的普世價值不無關係。當談論融合/全納教育時,最常聽到的是「愛心」、「了解」和「接納」,而當中能幫助融合教育脫離現時困境和迷思的良方其實不多。
香港融合教育的未來
可憂的是,香港政府正因為全納教育的遠景,關閉特殊學校,埋沒特殊教育的專才。不為人知的是,融合教育不但有融和社會的作用,其成本比特殊教育也要低,和香港政府的「財務保守主義」不謀而合。當政府如此「有心」推融合教育,但現時的融合教育政策又顯得如此粗疏,叫人難以不懷疑政府的用心。
本人不是反對發展融合教育,更不是歧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是不希望教育學者和決策人給熱誠掩蓋了理性,強行推行全納教育,也希望社會多一點以不同角度思考教育發展的趨勢,從而多點關心和參與現今已經遍體鱗傷的香港教育,因為教育塑造的正正是香港的未來。
本人認同「有教無類」,更相信「因才施教」,所有學生都有其學習需要,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可以雙軌並行,給一般學生和部份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在融合環境中上課,而有嚴重障礙的學生則在特殊學校得到專業的支援。大眾要擺脫害怕歧視的迷思,實事求是,學校要有權知道所收融合生的情況,加以適當照料。融合教育需要更多其他界別的專業人士的積極參與(如醫護、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全面支援教師。照顧特殊學習需也須加入教師培訓的主要部份,而其他教育人員在這方面都要進行進修。融合不應只在學校進行,而是在整個社會進行,大眾要有認知和認同融合的理念。這樣,融合教育才有希望健康發展,達到共融社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