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黑色星期五」到「雙十一」——全世界消費者,聯合起來!

從「黑色星期五」到「雙十一」——全世界消費者,聯合起來!

從「黑色星期五」到「雙十一」——全世界消費者,聯合起來!

文/酒池

今年「雙十一」被很多人譽為「黑色星期三」,自然讓人聯想到美國的購物盛筵「黑色星期五」。那是個充滿消費欲、占有欲和瘋狂甚至暴力的日子。在資本主義全球體制下,雙十一和黑色星期五都是一樣的,充滿了商家的造勢、消費者的被坑,以及工人更加艱辛與被壓榨。於是,我們期待著,全世界的消費者,也能意識到在所謂購物節日背後的資本邏輯,去理性而冷靜的思考,進而抵制與反抗。

當廣大剁手黨還沈浸在豐收的喜悅中不能自拔的時候,當快遞小哥已經風馳電掣在街頭巷尾的時候,當某些非主流媒體或者好事者還在呼喚回歸理性消費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想過美國人民的感受?他們(以及相當一部分的中國留學生代購大軍)還要巴巴地等待整整兩個星期,才能盼來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對,就是被「雙十一」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傳統美國「購物狂歡節」。事實上,地球人已經阻止不了雙十一,應該早已發現,早在去年雙十一就定調「全球化」。去年天貓總裁接受新浪采訪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今年雙十一我們核心關鍵詞第一是全球化。今年開始,未來的雙十一再走下去一定不是某一個區域消費者的雙十一,一定是一個全球的雙十一。大家知道互聯網是平的,這句話不能只針對過去,我們未來把更好的產品放在全國、全世界。」

在這種定位策略下,天貓的交易渠道每年都在變得更加在地化,打通了通向世界各地的「最後一公里」。香港的八達通、PPS繳費靈、台灣的台北富邦銀行、國泰世華銀行、新加坡馬來新亞的Maybank,均成為了支付平台的合作夥伴。全球網購不僅付款方便,物流更是緊隨其後,海外運費也在不斷降低。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例如根據蘋果新聞的報道,台灣成為今年雙十一的第四大市場,例如淘寶聲稱,超過200個國家的消費者,已在淘寶網成功購物。一言以蔽之,這個全球化的年代,如果生產可以全球化,消費為什麽不可以全球化?我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場景——馬雲叔叔站在雙十一晚會的舞台上向台下高呼:香港的朋友們!台灣的朋友們!全世界的朋友們!讓我看到你們的手!I say 買不買!You say 買!買!買!

中國消費「逆襲」中國制造,這場狂歡裡面不僅有中國的消費者,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如果你有那麽一刻對這種不亞於宗教狂熱的集體購物狂歡驚出一身冷汗,那麽不妨回過頭來看,這並不是什麽新鮮的發明。

消費的儀式上,被祭祀的是誰

黑色星期五這個說法第一次出現,其實是指1869年在美國發生的一次金融醜聞。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用這個名字來指代緊接著感恩節之後的這個瘋狂購物的日子。本來感恩節之後,聖誕節之前,就是美國人的節假期消費高峰。一個說法是,當生意在虧損的時候,會計會用紅色的墨水記賬。當生意開始盈利的時候,就會用黑色的墨水,感恩節後這一天生意興隆,自然是黑色的賬目。另一說是,60年代費城的警察因為街上購物的人流車流讓他們的工作量大增,而把這一天稱作黑色星期五,此後便流傳開來。

在外媒報道中,每年都會拿雙十一、黑色星期五和網絡星期一的交易額來進行比較。如果說雙十一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那麽美國人民可以稱得上是在用生命在購物。新聞中是這樣描述的,「洛杉磯東北區,1000個人在寒風凜冽的夜晚中瑟瑟發抖,他們在一家Target商店外等候著,就為了搶奪黑色星期五的折扣。」

感恩節大餐的火雞還沒下咽,大多數人就會在冰天雪地中驅車趕到各大商場或者品牌門店,排起長長的隊伍,等上五六個小時就為了淩晨開閘一哄而上,搶個你死我活,甚至加拿大南部的人們也會跨越邊境去到美國購物。這種狂熱背後的驅動力,當然是所謂「知名品牌+超低折扣」的組合誘惑。根據知乎用戶親測,黑色星期五當天淩晨0點到2點的折扣力度是最大的,尤其是美國的本土品牌,比如CK最低能到3折,Coach最低能到2折,甚至還有3美元一條Levi’s的牛仔褲,比一杯麥當勞的熱巧克力還便宜。瘋狂的折扣造就了瘋狂的人們,瘋狂的極致帶來難以想象的後果。2008年,紐約一家沃爾瑪曾經發生顧客踩死店員的意外,當時該店按照黑色星期五的慣例,提前在清晨5點營業,推出折扣商品。員工達莫爾開門的時候,門外2000多名心急如焚的顧客一湧而上,不但把門擠得變形,還將達莫爾踐踏在地,視若無睹。達莫爾其後送院不治,可憐的是,他只不過是一個沃爾瑪為了應付節日銷售旺季而聘請的臨時工人。此外,伴隨黑色星期五,每年還有不少踐踏、傷人事件的發生。

盡管美國人民不會因為這樣而停止狂歡的腳步,隨後亦逐漸發展出來「網絡星期一」(Cyber Monday),這個詞由全美零售商聯合會下屬的Shop.org網站首創,純粹因為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感恩節過後的周一上網購物,於是逐漸成為以亞馬遜為首的各大在線零售商競相爭奪客戶的最瘋狂時期。線下也好,線下也罷,事實上早在2013年,雙十一的成交量就已經輕松超越了「黑五電一」的總額。看到這裡,中國消費者是不是油然而生一股驕傲的感覺?我們有馬雲叔,有先進的互聯網平臺,有強大的基礎設施和物流網絡,有快遞軍團這樣成熟而廉價的勞動力。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品牌產品。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大膽的假設,科技解放了全人類,雙十一解救了全世界的消費者?

然而並沒有。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無論是守在實體店外瑟瑟發抖的美國人,還是守在電腦屏幕前屏息靜氣的我們,在這種遊戲裏面,何嘗不是被動的甚至是被剝削的一群?為了消費,我們的點擊、瀏覽、評論和「買家秀」為資本家提供了多少免費的市場分析數據和推廣信息?這種強調「自助」的消費模式背後,消費者從得到的服務是更多還是更少,更優還是更劣?如果消費者的自由選擇範圍更廣,那麽為什麽這麽多人不得不守著零時零分,熬夜「排隊」等待付款?無論是雙十一還是黑色星期五,無論是憑空打造的購物狂歡還是節日假期的集體消費,這種由資本操控的消費的儀式越泛濫,就越壓縮消費理性的討論空間,也使得消費者被集體剝削的可能性越強。

資本的遊樂園,進場請買票

「這些人是真的很需要這樣的折扣——他們會為了撿到這種大便宜,坐著等上兩天,就因為這也許是他們全家能夠支付得起的唯一一件大件商品」美國研究集團(America’s Research Group)的創始人Britt Beemer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到。「奢侈品商家在黑色星期五的表現不怎麽樣,因為他們的顧客根本就不會摻和到擁擠的人群裡面。」可見,黑色星期五的狂歡中,不少消費者並非完全自願樂意地湊這種熱鬧——不少低收入階層,在這種資本定價的遊戲裡面,不得不等待著商家的「恩賜」,殫精竭慮只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尤其是添置大宗商品。所以,當我們審視這種全球性消費狂歡,不能只在個體理性的層面去批判,而要看到背後市場操控的遊戲規則。

此外,信息的不對等,市場監管的不到位,亦使不同階層的群體在消費過程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證明這種消費狂歡並沒有所謂「惠及所有人」。我們隨機采訪了東莞某外來工公益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根據他們的觀察,目前對雙十一反應有兩個聲音。一來因為在電視、公交、手機、QQ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工友都知道雙十一在網上買東西比較優惠。但是真正普通一線的工友參與網購的比較少,因為擔心遭遇假貨或者釣魚網站。普通的工友都不敢在手機上用銀行卡綁定微信或者支付寶,以防騙徒騙錢。部分年輕的工友,或者是有電腦基礎的工友會參與網購。為了回應工友的需求,該公益機構會接受工友的委托,免費幫工友網購,買衣服、手機、電腦、優盤、路由器,不一而足。另外還開設社區媽媽電腦培訓班,為工友提供安全網絡購物方面的知識。這樣組織活動的初衷,並非為了鼓勵工友多多消費,而是在相互的幫助、支持和學習中,重新理解這個消費社會,實踐理性消費。

不願做被剝削的消費者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消費者,雙十一給我們帶來的終極思考,不是一個簡單的買或者不買的問題,而是我們在這個消費全球化的宏觀過程中如何自處的問題。這個年代,合理而合法的消費受到鼓勵和吹捧,被崇尚為消費自由,消費自主。只要經濟條件達到一定的水平(有錢),何妨根據自己的好惡來一意孤行(任性),全球化的年代,壓榨的是低廉的勞動力,剝削的是生產鏈條底層的勞動人民。我們國家已經逐漸從一個生產制造大國,向消費大國轉型,龐大的中國消費市場不斷在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資本,他們要不已經分得一杯羹,要不就在虎視眈眈,而資本的剝削性特征不僅限於生產領域,借助互聯網科技,消費全球化得以實現的同時,資本對消費者的剝削變得更加隱匿和安全。作為個體的消費者,我們的力量當然是微弱的,我們對消費文化的批評和反抗甚至會被嘲笑,那麽,我們是繼續以個體的名義來沈浸於狂歡中,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我們不應該因為雙十一的落幕而停止對這個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