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干預藉口俯拾皆是

稅局剛公布了今年度交稅的排行榜。首十名繳交最多稅款的人士,其稅額由一千一百萬元至一千八百萬元。繳交最多利得稅的十家公司,稅額由四點二億元至十五點四億元。雖然銷售稅是否能擴闊稅基仍然存疑,但主張開徵新稅的政府,可以將數據閱讀成「稅基狹窄」,危言聳聽地說,要不是香港稅制將陷入崩潰邊緣,一定要靠開徵新稅項來維持。另一方面,爭取草根票源的政客,又可以將數據閱讀成「貧富懸殊」,振振有詞地提出財富再分配的稅制,並威脅說要不是如此,將影響社會穩定。

先不去猜測政府公布這種數據的動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本質上中性數字,會變成更多更多的干預政策。同一件事在不同人手中,可以幻化成完全南轅北轍的政策主張。政治的一個基本運作模式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包裝成社會問題,然後用作推銷干預」。

無獨有偶,立法會本周又將會有上佳的例子來闡揚這個原則。陳婉嫻慨歎本港婦女貧窮的問題日趨嚴重,動議促請政府正視貧窮婦女化,在各個政策範疇制訂實質政策和措施扶助貧窮婦女。何俊仁和李卓人紛紛提出修正案,實行來一個大比拼,看誰的福利政策最完備。何俊仁更建議政府增撥資源予婦女事務委員會,推行大鑊飯式的退休金制度,為無職的家庭主婦發放退休金,以及立例禁止年齡歧視和規定工作同值同酬。李卓人的主張比何俊仁的提議更進一步,加上了最低工資、職業和技能培訓,發展社區經濟,加強支援單親家庭等。同一個婦女問題,落在三個同樣信仰社會主義的代議士手上,便立即變成了一大籮的政策主張。

關懷弱勢社群是當然崇高的情操,但問題落在以當選為己任的時候,就變成了政策主張的槓桿,最終弱勢社群是否真正受惠反淪為其次。婦女的貧窮問題,主要成因是否因為家庭主婦沒有福利的保障?為家庭主婦提供福利,無疑等於鼓勵更多人加入成為家庭主婦。可是家庭主婦因為沒有賺取收入,定義上必然是「貧困」,所以為家庭主婦提供福利,只會製造更多「貧困」。

當然,由工會領袖提出這樣的政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愈多人在他們所定義的貧窮線之下,他們便擁有愈多理由去提出不同的政策,以滿足他們的支持者訴求。另一方面,他們亦需要製造更多的支援者,唯一的方法,便是令更多人跌入貧窮中。最低工資會令到更多人失業,失業者找工會求助,亦成為了工會的生力軍,最終貧窮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若政策偏向鼓勵某些行為,將會有更多人隨之而行,以博取這些政策利益。每天在社會上發生的事成千上萬,順手拈來的,都可以成為政策的根據;最終的試煉,還是要看究竟同一政團的人,所提出的主張中有沒有互相犯駁之處,以及真正有需要的人是否真正受惠。
 
 
李兆富

蘋果日報  
200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