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八十年代的裕民坊
相片資料來源︰政府新聞處
官塘的前身是做鹽,可惜這片段已經找不到了。
我們記憶的印象中,官塘依舊是工業。路牌還寫着一個似有還無的「觀塘工業區」的名字。
看着八十年代的相片,就知道工業城市不止是有工厰,個中規劃殊不簡單。相片中依舊健在的是銀行、麥當勞、銀都戲院,寶聲戲院只成給人憑弔的名稱,裕民坊的酒樓都成為一間間的電話公司。
有朋友跟我說,她最懷念觀塘的小販,也記掛着熱鬧的酒樓,但帶給她卻是一個對環境敏感的鼻子。
工業發展不止是就業的機會,也是服務業繁盛的日子。工業發展,尤其是輕工業和勞工密集的行業,基礎在於低成本,包括︰低地價、低成本,誰提供這些優惠,當然是政府。香港低成本關鍵在於港府能提供一個較完善集體消費(collective consumption),如︰教育、房屋、醫療,都能以低廉的價錢讓工人享用。在這背景下,觀塘其實是得天獨厚,七成是公屋的住戶,七十年代80%的學童可以在原區上學(根據金耀基教授等七十代的研究 ),有68%婦女(藍領工作的婦女更佔81.6%)在觀塘找到工作。一系列措施不但有利工業,更對本區經濟都有為幫助,加上工厰工作的另一特點是工時較穩定,使服務業(如︰酒樓、戲院等)的需求大為增加。九十年代後期,工業漸漸北移,就業機會少了,而酒樓、戲院、小販也隨之而消失,昔日的美食,炒田螺、燒魷魚都不見了,是工業帶走的了。我們常聽到舊區的環境惡劣,倒不如談談後工業時代,一個沒有田螺,也沒有魷魚的時代,應該如何的改造和轉變。
我們常怪責空間的沒落,卻沒有處理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