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傳媒已死?

香港傳媒已死?

(獨媒特約報導)中華書局在十二月八日舉行了「香港的未來專題系列講座:鎂光燈下的香港社會」,講者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高級講師黃天賜先生,此次講座主要討論香港現時的傳媒在報導新聞時所出現的問題,用黃先生的新書名字來說,就是《新聞已死?》。當天是一場講者與聽眾之間互動的交流,大家都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黃天賜首先問在場人士接收新聞的方式為何?答案是各式各樣的,有人上網看新聞,有人看免費報紙,有人看電視,也有人專門購買報紙或看有線電視。黃天賜接著詢問不同媒體有何不同,有人認為電視在報導新聞時並不全面,即使有聲音又有畫面,其高度濃縮的特性往往易生誤導。

黃天賜又問大家覺得香港的傳媒是否客觀,能否反映社會現實。在座有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黃天賜再追問是哪一方面不夠客觀,到底是政治方面還是社會方面等,並將討論引向罪案方面,細看香港是否太平之地。根據警務處公佈的數字,香港過去一年平均每月有6宗兇殺案,雖然大眾傳媒有報導,但一般人並不察覺, 因為有些不幸事件的報導由於不夠「人味」而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比如說老人家在公園圍觀別人下棋時插嘴而致衝突死亡的案件,這些兇殺案不像講座當天發生的年輕空姐衣櫃藏屍案般吸引人們的眼球,因而傳媒對其處理的篇幅也就顯著不同。

黃天賜認為,今天香港傳媒面臨「市場化」的問題,就像有些辦報的人所說,新聞之所以是新聞就是因有讀者追捧,否則報導得再怎麼樣也是徒然。雖然黃天賜對此看法有所保留,但也不認為此乃「胡說」。他又舉出香港近期騙案毒品案等數字上升為例,指出傳媒並不重視此類事件的報導,引不起人們的注意,原因除了是市場問題外,也是由於自2004年起警隊通訊數碼化後,傳媒不能「監聽」其通訊,因而失去了一些罪案的消息,到後來政府新聞處在受壓後將所有相關訊息上載至網頁,卻又由於資訊太多,使傳媒在採訪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面臨取捨,忽略了一些不該忽略的新聞,又或延遲了採訪。

在討論過傳媒在報導罪案方面所遇到的問題後,黃天賜提到大學生輪候共屋需被扣分,指出傳媒一般都不能深入解剖此問題的來龍去脈。在報導香港社會的貧窮問題時傳媒也不夠著重,雖然這兩三年來已見改善,但總體仍強差人意,而且也有「分類」現象,比如說注重吸引中產或以上讀者的報紙在這方面的報導就較少著墨。雖然如此,黃天賜仍認為整體來說香港的新聞報導即使有其局限,但還是自由的,可說是百花齊放。

隨後黃天賜講解了一些媒體的功能,如「告知」、「監察」、「教育」、「解釋」等,最後提到隨著科技的變化,今天大家都是「傳媒人」,每人都可將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上載至互聯網,向大眾傳播,也可在互聯網上就某些社會問題發表己見,主動發聲,透過參與改變傳媒生態,只要每人能夠行動起來,「新聞已死?」此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編輯: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