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冒起,須小心,但不宜過份小心。
說是偏見也好,猜疑也好,我有兩個簡單(或嫌武斷)的想法:一、資本來源如果是紅色,必須警愓(雖然不一定紅色就是壞,但壞的機率實在太高);二、如果紅色資本要影響傳媒生態一定不會急於一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先滲透然後在大是大非時發揮作用才是上策,否則只會成為網上版的《文匯報》、《大公報》,乏人問津。
中共辦報是舊模式,舊模式在反國教、雨傘運動中可謂全線失敗,《文匯報》、《大公報》轉攻網絡也不見得有任何影響力,因此近年冒起多個有資金贊助賣廣告的Facebook Page及一眾網上打手。網絡冒起的特點是百花齊放、難分真假,這種方略雖未至影響到反建制的市民,但至少可以對傾向建制的網民進行思想鞏固。要進一步影響中間派,要做的不是重複這個新模式,我認為最可行的是搞反建制為主幹的網媒,然後在某些議題搞滲透。
我不是說近來冒起的網媒都有這些政治任務,或者他們都只有志搞傳媒的有心人,但我個人會提防這種轉變。話說回來,防人之心不可無,但不代表我們要完全杯葛它們。我認為網絡百花齊放,滲透可行但也不容易,例若紅色資本發揮影響力,在平台上較有名氣的作家、博客拒絕合作,這是很強的訊號(當然,較微妙的滲透還是較難提防)。在百花齊放的網絡世界,加強資訊的速度與深度是理想的發展方向,以粗鄙的敵我劃分作理由杯葛、阻礙發展並不明智。再者,那種劃分行為不過是新一堆Empty Signifier的拙劣操作,沒有實際意義。
現在更值得留意的是政府刻意不讓網媒採訪,另外也希望各網媒可以發展出風格,百花齊放地發展,尤其是欠資本投資的網媒的處境或會愈來愈困難。
簡言之,我認為對新冒起的網媒要提防,但不用過份小心。好文章繼續多讀、分享,對劣文多加批判。話雖如此,需要有提防之心,也要更多人的監察,希望杯葛者可以踏實地擔當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