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的熱話離不開中共三中全會、國安會、同志遊行和菲律賓風災過後的救援工作等,但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的言論和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每況愈下;令筆者還是不得不再談電視風雲。行政會議違憲、審批程序不公義和通訊局直指從不存在三揀二等,相信讀者都已知一男子的好事多為。當局一直表示,必須借佳視的例子來引以為誡,避免香港電視網絡因財政問題而重蹈覆轍;實際上這是當局的藉口而已。然而,從佳視到港視,執政政權都是「假發牌」。
佳視倒閉原因,表面看似是財政問題,實際是當時港英政府一手造成。有評論認為,當時佳視同樣投入大量資金製作電視劇集,導致入不敷出。但不要忽略一點是,佳視在競投牌照時,其中一項競投條件為必須在星期一至五晚上的黃金時段(21:30-23:30)播放長達兩小時的教育節目,令該台的競爭力已受到先天限制。而教育節目的內容又以成人教育為主,如一些在職訓練的課程。這當然難以吸引廣告商的投資,佳視倒閉根本是時間問題。
港英政府真發牌?
然而,更重要的是佳視當時只設有一條頻道,即只有中文台。在黃金時段需播放教育節目已經「輸了一半」的情況下,更只有一條頻道無疑是「走投無路」。筆者的電視台高層朋友都不約而同表示,「搞電視」是每天都在燒銀紙。單是製作的器材便所費不菲,而現時無綫電視共有五條頻道,但實際上只有翡翠台是在賺錢,並養起了另外四條頻道。亞洲電視亦然,但現時的本港台同樣支出高於收入,六條頻道都在蝕錢,即使不拍劇和不作新製作每天也要蝕近一百萬多港元。那即是說,一條單一頻道全然沒法撐起整個電視台,更何況佳視已先天受制。這亦是港英政府不可能沒有預期的局面。
在1973年3月,當時港英政府根據「廣播發展研究小組」的建議,就加設兩家無線電視台進行招標,其中一家設中文台及英文台(麗的投得),另一家則只設中文台。筆者不敢説,假若佳視當年如若競投到的是麗的呼聲(即亞洲電視前身)的牌照會否同樣倒閉收場,但如葉蔭聰曾提及,港英政府確切在控制在香港的廣播業。今天三變二是因為黑廂作業,而四十年前的不公義則相對「透明」,大部份電子媒體均由親政府人士所「經營」。其中,天天日報便在1978年的11月6日的報導中,曾透露有左派財團正覬覦佳視留下的空間,但是香港政府是否允許一個左派財團經營本港第三家電視台,則成問題。「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不容許中資機構控制一個電視台。」不過時至今日,這句話要倒轉過來說,現在根本不容許非中資機構去經營電視台。
電視頻道多與少都要死
回到今天,香港電視網絡的死因同樣是頻道問題,早前便先後有消息指出王維基的死因是因為頻道太多。中央因擔心王維基的三十條頻道會作「劏房」之用,即擔心王的自行製作及外購節目無法撐起三十條頻道,最終會出租頻道予其他財團或滲入其他非中人士作股東。當中尤其指向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試想像,有一天你會在大器電波中非看到動新聞片段,這還得了?中央很自然下達封殺令。另有一點要補充是,港英政府多年前沒有「真正發牌」,佳視被教育節目「送了一程」;特區今次亦沒有真正開放大氣電波,因為兩家公司所投得的亦是只在數碼新制式所播放的牌照。王維基早前在中大的講座上早已指出,現有電視台一定不會放棄舊制式(模擬制式),甚至盡量拖慢數碼化。政府亦理後當然的視而不見。在這樣的「假發牌」下,新的電視台的覆蓋當然有所不足,這正正是政府的維穩手段。
香港的電視業曾經是亞洲首屈一指,除了是中國第一個擁有電視台的城市,亦是英國所有殖民地中首個擁有電視的城市。但時移世易,今非昔比。除了香港電視網絡的不獲發牌外,外界亦有傳商台的續牌條為李慧玲不再主持節目;還有去年的DBC事件。香港大倒退的不單是電視節目質素,而是言論自由不斷的被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