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網絡打贏的戰爭?!政治素人領路台灣政治一夕變天

網絡打贏的戰爭?!政治素人領路台灣政治一夕變天

文:Agnes Poe

台灣九合一選舉日前落幕,執政的國民黨空前慘敗,22縣市只拿下6席,還把兵家必爭的首都台北市長也輸掉了。國民黨到底是怎麼輸的?又是輸在那裡?他們一直到今天還搞不懂,只說是敗給了年輕人,因為年輕人覺得「你給我是應該的,沒給我是欠我的」。對他們來說,年輕人的思維方式是個謎,就像煩惱的爸媽對叛逆的青少年沒輒一樣,他們搖頭嘆氣,想不出應對之道。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這麼難解,簡單地說,就是他們操弄選舉的傳統把戲過時了。但選舉當然也不是耍把戲罷了,國民黨的潰敗,代表著人民對他們所代表與支持的一切感到不滿:權貴政治、圖利財團、親中、忽視民生問題。當馬英九的支持度已經到了9%的歷史新低,當黨徽變成國民黨候選人尷尬想遮掩的記號,他們應該早已經看見了全面崩盤的威脅。但他們卻老神在在,一來是以為只要某打經濟恐嚇牌,就吃定了有兩岸關係痛腳的民進黨。再者,民調不是一再給他們打強心針,說他們選情樂觀的嗎?

民調失準

這次選舉的結果不僅出於國、民兩黨意料之外,也讓許多專家學者大吃一驚,因為最後結果跟民調相差太大了。根據聯合報與TVBS的民調,新北市的朱立倫的支持率比主要對手游錫堃高了二十幾個百分點,預計可以大贏二十幾萬票,結果只以些微落差獲勝。桃園縣國民黨吳志揚一直領先對手鄭文燦,最後卻意外落馬。關於民調為何失準,民調公司表示這是因為民調通常以「室內電話」進行,較難接觸到在這次選舉中起了關鍵影響力的年輕族群。

的確,許多年輕人根本就沒有室內電話,完全以手機與電腦聯絡外界。他們也不像他們的父母,每天守著帶有強烈黨派色彩的報紙、電視新聞與社論節目。他們的信息通常來自臉書或推特,不管是支持的候選人的及時更新,還是好友分享轉載的評論文章;他們不讀報紙,甚至也不太看電視,而是通過手機與電腦收看電影系列片與電視節目。因此他們不會受到通過電視播送的傳統候選人廣告影響,不容易被密集的宣傳造勢左右;他們會在網絡上尋找對事件的解析,不會輕易地接受某一候選人的說法,如此他們的信息來源相較而言較能脫離藍綠藩籬,但這是否就代表他們能夠獲得「公正不偏頗」的信息呢?

誰的意見?

首先,我們必須記得,所有意見都是偏頗的。就算不刻意偏頗,每個人也有自己關切與在意的面向。而一個事件、一個人,是有很多面的,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模樣。不同的動機也會創造出不同的論述,一個人在臉書上跟少數好友分享觀點,跟開設公開頁面、長期經營人氣的發文者,會採用極為不同的寫法。但經過多次轉載之後,原作者的身份與歷史已經越來越模糊,有人可能會說如此我們不因人廢言,才能夠真正接觸各種不同的聲音。但身份與歷史其實是解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欠缺了這個環節,我們就無法正確地理解某個意見的價值。一個批判市場經濟學的學者與一個財團負責人,支持同一項政府財經政策時有著不同的意義; 而發表政治意見的部落客、文學作家與社運人士,他們的意見也必須被放在不同的脈絡下解讀。

說穿了,臉書這種去脈絡的發言受到歡迎,正代表著台灣社會已經不再信任所謂的「專家」。政黨輪替兩回後,人民已經厭倦了藍綠各找學者、各自表述的荒謬局面,電視台裡隨著利益流轉隨時可以改變立場的「名嘴」,也讓人倒盡胃口。如果「專業」裡只有羅生門,那人們只好從「常識」裡找真理。任何人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成為「達人」,成為新的意見領袖。

然而這種看似”隨機”的信息收集方式也有它的危機存在。就像社會科學研究中「滾雪球抽樣」的困境:從一個消息來源延伸出去的信息選樣,可能會局限在同樣的範疇內。當你以為「絕大多數人」都讚同某個意見,事實上極可能是有類似想法的人群聚在一起罷了。加上臉書主頁會自動加載你常按讚的好友更新,而少聯繫或不常按讚的發言者信息就會越來越少,更有可能造成你所接觸的信息,都是來自本來就屬同道中人的好友,更不容易接觸到相反的意見。

素人政治

姑且不論社交網站是否是成熟民主社會中適當的信息來源,在長期被互相敵對的主流媒體綁架、導致信息混淆真假難分的台灣社會來說,網絡殺出的一條血路的確改寫了台灣的選舉樣貌:至少在台北市長大選中是如此。台大知名外科醫生柯文哲宣布參選時,其實並不被看好,看似充滿知識份子的驕傲、不懂得人情世故的他,離台灣主流政治人物形象非常遙遠,但在人們對當前朝野的失望與反感之下,他的「素人」身份突然成了加分而不是減分。就像網絡世界里人人可以當「達人」,「素人」政治家被認為可以打破既存的政商勾結結構,用新的角度思考「台灣/台北」的未來,並因此帶動了台灣全體對深層改變的渴求,導致藍營痛失大片江山。

柯文哲在選舉中做的許多決定,已經讓人耳目一新。他堅持不插旗、不浪費錢拍昂貴的電視廣告,卻吸引網友自發幫他製作宣傳影片,效果比連勝文花錢如流水的廣告攻勢好上幾百倍。當連營攻擊他在台大醫院設立的研究基金帳目不清,他索性公開帳目明細;他的辦公室遭竊聽,卻被反咬自導自演,他就全文公佈遭質疑的對話逐字稿。這種坦蕩磊落、透明公開的態度,截然不同於連營談​​起政商關係、親中立場官話連篇的老套敷衍伎倆。

網絡上的戰爭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說,這是世代的戰爭,也是網絡的戰爭。柯文哲在當選宣言裡,也特別強調「這是一場網路主導的選戰」,在「聯機捐款、觀念傳播、活動募集」等面向上都讓人看見「網路世代的強大」。讓我們來看看網絡為柯文哲的選舉加了多少分:首先,柯文哲的競選經費多由網站募款而得,沒有財團的政治獻金,標榜「不設大型招牌,廣告牌,不濫​​發傳單,不廣設競選總部,不買置入性行銷等等。選後連同選舉補助款,扣掉支出後,全部捐給公益團體」、「所有的錢來自人民,會再回歸人民。」最後竟募得高達1.1億台幣經費。選前19天,他決定終止募款,因為「錢就像魔戒」,會讓人上癮。那連陣營呢?居然回答說:不跟隨柯營起舞。

所以其實柯在年輕世代獲得的支持,其實也要感謝連營的愚蠢顢頇。連勝文家財萬貫、國民黨黨產驚人,卻不願意跟進柯文哲的停募決定,以為抹黑對方沽名釣譽就可以扭轉輿論,殊不知這種舉動只讓人們對他更反感。說是網絡的戰爭,似乎暗示這是網軍的對決,但並非事實,因為在連營支持者身上並沒有看到足夠的網絡動員,毋寧是以網絡為主的民眾自發輔選,在對抗以傳統媒體為主的選舉造勢。傳統媒體造勢其實就是用金錢推動的選舉活動,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看作是庶民階級對既有權貴結構的反撲。

政見與價值

在這場戰爭中,連被化約成權貴的代言人,而柯則成為庶民的代表。這樣的派分當然是很有問題的,首先柯夫妻都是醫生,不管是社會地位還是收入,都遠遠勝過領22K的一般人民。他還十分自豪身家上億,「都是自己拼搏來的」,完全忽視了社會結構對個人財富成就的影響,跟努不努力沒有絕對關係(比如一個很努力的作家,可能還是很窮)。

柯一再強調的:「這是一場改變政治文化的公民運動」、「這是一場價值的選擇」, 尤其受到年輕族群歡迎。在政治語彙上,他的言論沿承白衫軍與太陽花學運以來的公民參政論述,強調信息透明公開、加強公民參與,因此輕易收割了兩次公民運動的成果。然而除此之外,他的政見略顯空泛,針對都市更新與土地開發等相關社會正義的爭議問題,他的立場也不明確。再者,「『價值』真的比『政見』重要嗎?或許更關鍵的是,我們真的知道他擁抱的價值是什麼呢?我們也要思考,『專業』真的不重要嗎?台北市除了連柯之外,其實還已有一個馮光遠,在公民團體沃草發起的《市長,給問嗎》平台,馮光遠對各種市民提問的回答擲地有聲,充分顯現他對台北市歷史、政治與文化的深度知識,為什麼他得不到選民的青睞?為什麼人們寧願選擇沒有政治背景的”素人」?

追根究柢,台灣人雖然輕視「專業」,卻對「醫師」這樣的職業十分尊崇,也對那種”會讀書(/很會考試)白手起家的台灣菁英有一種孺慕之情,李登輝、陳水扁、李遠哲、柯文哲、台南市長賴清德(醫師)皆是如此,新上任的台中市長林佳龍也是出生裁縫家庭、一路苦讀拿到耶魯博士。沒有背景的平民家庭靠著苦讀翻身,原本就是日據時代以來的台灣夢,這些人就是台灣夢的具體實現。這種情緒深埋在文化底層,經過國民黨親中政策衝擊後,再度浮出檯面,讓外省人背景出身,又沒有藍營背書的馮光遠成為邊緣的邊緣。

臉書互動次數與得票率

雖然藍綠雙方都表示對這樣的選舉結果大感驚訝,但其實並非無跡可尋。在著名社交媒體分析公司socialbakers發布的台灣大選社交網絡統計數字中,就可以看到柯文哲臉書專頁有60多萬的粉絲,而連勝文只有20多萬。台中市林佳龍的臉書粉絲也遠超過胡自強,一如台南的賴清德與黃秀霜、高雄的陳菊與楊秋興,只是慣用綁樁、板塊區分等傳統選舉手法的國民黨,無法把臉書粉絲翻譯成選民罷了。

這次選舉也讓我們看見,廣大鄉民的力量有多麼強大。當連勝文努力擺出誠懇認真的臉孔,鄉民們調侃他的權貴背景,擷取他在球場上熱身的畫面說他在自聞腋下(搖指他被戲稱為「神豬」的臭),蔚為網絡風潮,人人都要上傳一張自聞照取笑他;一篇沒有具名消息來源的網絡發言,讓「別讓XX(勝文)不開心(取笑他是沒用的拼爹族、媽寶)成為最夯的挖苦詞。當他在選前催動中產階級的「沈默的大多數」廣告一推出,網絡同步出現打臉文,說他是希望人們當「一天的主人」、「永遠的奴隸」;打恐韓牌的廣告也立即被攻擊得體無完膚,甚至被喻為「國恥」。

公開透明、全民參與

乍看起來,的確是網絡讓國民黨打了敗仗,他們一路在網絡平台上被追打,直到選舉當天被打趴在地。但值得思考的是,網絡上的反藍之聲,是藍軍慘敗的因?還是果呢?如果不是人們對當下台灣政治文化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執政的國民黨就不會受到如此嚴厲的抨擊。但在台灣藍綠兩極的政治處境下,藍軍的潰敗,通常代表著綠軍的勝利。

這也是台灣人對柯文哲充滿期待的理由,因為他號稱無黨無派。但就像我先前已經解釋的,我不認為他的出線是一件很難了解的事情,他跟民進黨的台灣福佬菁英差距其實很小。最大的不同,真的,就是他是個素人,而且他說他願意學習、願意傾聽。選舉剛落幕,他就迫不亟待上工,推動勞動局長民選,標語還是延續反服貿公民運動的語彙風格「自己的勞動局長自己選」,當作他「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第一步。然而原是政務官的職位由人民直選是否恰當呢?如果有不適任的問題,當選人是否可主張自己有民意基礎,不能夠輕易被取代?直選是不是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這跟香港特首的選舉是完全不同的課題,請勿混為一談)?畢竟一般人民無法了解勞動局長的專業要求,又如何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我只能說柯文哲還有很多得學習,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要傾聽,台北市民既然選了一個素人,就只好一起跟他在跌撞中成長。或許這是台灣政治的轉折點,或許這是另一場失望的開始。總之,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從陳水扁到馬英九,當群眾把一個凡人打造成神,墮落與腐化就在不遠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