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又是一年一度會考放榜的大日子。去年當記者時, 曾參與採訪會考放榜工作, 見證狀元在放榜日的艱辛, 在此分享一下。
每年高考會考放榜是傳媒(尤以主打教育市場) 必然戰場。放榜前夕, 報館都會跟據考評局的會考考試報告, 知道狀元數目, 再安排工作, 記者、攝記和後勤人數, 還會設定狀元必問題目如考試心得、喜好、最喜歡的一本書、名人雋語、會否「拔尖」、大學選科等基本問題。盛產狀元的傳統名校必然有記者駐守。
記者到場後, 和校方打招呼, 有豐富「出狀元」經驗的名校非常懂得招呼傳媒之道: 盡快「掃描」狀元, 然後提供名單給記者, 又按排記者到相關課室內等候。記者和班主任進入課室, 拿着已知狀元名單, 捕捉狀元接獲成績單的興奮時刻和表情。然後, 校方安排會議室, 讓狀元正襟危坐接受傳媒訪問 (盤問)。各傳媒機構的記者不可能同一時間抵達現場, 所以狀元當日就是不斷重覆回答記者相似的問題, 當然不少得拍攝拿着證書跳起的「狀元相」, 為了這些相, 他們可是要跳足半小時。若記者摸白果, 便要即刻「飛的」往別的學校查看。留守在公司的同事, 則拼命打電話往全港學校, 繼續搜尋餘下的狀元。會考報道, 最大的篇幅是落在狀元身上, 記者當日都在玩「狀元Treasure Hunt」, 事必齊集狀元名單。
會考報導年年有。傳媒做了多年會考報導, 怎樣在每年找些「特別」、新鮮的角度報導才不易。訪問基本資料固然必需, 但普通的狀元故事已經引不起讀者 (媒體?) 的興趣。於是, 狀元是否有「常識」、身世, 遂成為訪問焦點。若狀元回答其興趣是看書、聽音樂--太普通了。擁有不一樣興趣的狀元才更易獲青睞如打機、看電視: 喇沙打機狀元 苦勸卒發憤 (星島)。若狀元無法回答一些政治、環保等題目, 翌日「會考狀元 政治冷感」的標題即時大派用場。相信今年各大報章都喜獲狀元批評特首言論: 狀元質疑特首政治能力 (明報)、公僕10優子: 特首黑箱作業 (蘋果)。
狀元父母的職業、收入、住所都開始成為必問題目。最吸引的莫如家庭收入差、住公屋、板間房, 彰顯「人窮志不窮」; 又或親人患病、離世, 從而激發狀元努力上進;「新移民」、「天水圍」狀元也是吸引的題材。今年有狀元的父親患上癌症, 意料之內成為報導焦點: 癌父牀前苦讀 十優生盼學醫 (明報)、父患血癌子奮發中狀元 報親恩立志做醫生「可以幫到好多人」(蘋果)、皇仁狀元奮讀回饋血癌父 憂慮化成溫習動力 (星島)。
若狀元故事不夠, 成績突出但身世更傳奇的優材生亦成為採訪對象: 男拔14歲讀寫障礙學生獲6A佳績 (星島)、來港兩年新移民苦讀奪佳績 (蘋果)、火劫恒仔獲15分升預科 脊髓委縮症考生取4A (蘋果)、患脊椎肌肉萎縮症 殘障生獲三優三良 (星島)、燒傷恒仔喜獲1A升中六 (明報)。去年有神童熱潮, 今年繼續: 會考神童湧現15 歲奪7A 操俄法語 (蘋果)、打破年齡常規 會考可更靈活 (星島)。
狀元被大起底, 詳盡程度和知名人士無異。到底會考放榜報道的目的為何?
後記:
和行家吹水, 都有說這報道其實無聊。只是各傳媒都報道時, 不可不做。這的確是主流傳媒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