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鑼大鼓折子戲

通過文字來”處理”某些內在積習,
只是治標不治本,
用”想通”的理性邏輯去認知,
去理解狀況,
從而讓理性解開心結的行為,
往往未夠徹底。
這從認知心理學及談話去處理心結的方式,
常常在遇到更大問題時,
困擾就會復發或重新浮現。
故佛法中才以身語意為修行重點。
當中除了語意,
還關照到”身”。
關鍵是繞過了文字語言,
直接以身體的變化與大腦的感情區溝通,
消除以往在腦中建立的”指令”。
所以修行不止”修”,
重要是”行”。
因為身體和大腦有十分微妙的親密關係,
文字語言出現後才被”鵲巢鳩佔”。
至於善良慈悲,
對一個以空為本體的菩薩來說,
也只不過是一種”道具”,
世間的善與惡,
如果沒有立場,
都只是一種存在,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
都只是一種存在。
當有了角色立場,
善惡才被依立場而分立出來,
身為人,
善惡就依人類的立場喜惡設定。
我講過很多次,
佛法認為一切皆幻,
人是幻佛是幻神是幻,
但身處其中,
當中依幻而起的效用是存在的,
有人會看一齣子虛鳥有的恐怖川被嚇死,
嚇死是當中的效用,
在這個結構中真實的存在,
電影卻是幻,
是假。
所以天台宗才將事情一心三觀為空假中。
當你能將事情以三個觀點同時體會,
就會以當下的立場對應亦同時與空對應,
當下的立場是假,
但有效用,
這點很重要,
眾生有自己的立場,
有喜樂有嫌惡,
要眾生快樂,
要依他們的喜惡隨喜。
這與入鄉隨俗很近似。
善及慈悲,
是依眾生的立場來說,
來行,
故菩薩怖施時嚴守三輪體空,
無施者無受者無施與物,
怖施同時歸空,
怖施對眾生是”實”,
對菩薩是”空”。
菩薩不思善不思惡,
也不思慈悲,
慈悲只是眾生的幻覺,
眾生的喜好,
菩薩為方便行事,
投其所好,
所以菩薩才叫覺有情。
故也可說成放下自己提起眾生,
亦可說成以眾生的大是大非為菩薩的大是大非,
依劇本的立場演繹,
至於感情投入,
悲慟歡喜,
是當中的效用,
真實存在,
你不見時常演員拍戲,
投入角色幾不能自拔嗎?
否則觀音也不會變成千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