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大美督附近的龍尾灘,水質大腸桿菌含量超標,水質比已因水質差而要封閉的泳灘差,不適合人類游泳,卻因水中有機物豐富,是海岸生物的樂園。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經過四年實地考察,確認大埔龍尾灘是全球瀕危魚類-海馬的繁殖地。論壇成員最早於2009年,在龍尾灘發現四隻兩大兩小的海馬,包括體長四厘米的幼魚及十厘米的成魚,同屬為管海馬(學名:Hippocampus kuda)。至今,論壇成員已多次在同一地點發現有不同大小的管海馬,也發現過自然死亡的個體,充分顯示龍尾灘是一小族群管海馬的棲息及繁殖地。
管海馬體色多變,由黑色、淡黃至橙色都有,目的是與周圍環境融合,以達至保護色作用。雌管海馬在交配時把卵子轉到雄海馬後,雄管海馬便在育兒袋孵出幼海馬。管海馬最大可達三十厘米。管海馬常以尾部纏繞海草、珊瑚或石塊上,游泳能力弱。屬肉食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期為春夏季。管海馬對棲地很「忠心」,通常不會遠離「居所」,所以流動性不高,加上繁殖力偏低,懷孕時間長等特性,容易受環境改變而影響其族群的生存。管海馬的棲地包括河口地帶的軟底泥灘,龍尾泥灘及旁邊的蘆慈河提供了管海馬合適的棲息條件。龍尾人工泳灘的舖沙及蘆慈河改道工程,將徹底毀滅香港一個珍貴的海馬繁殖地。
現時所有海馬皆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中受保護的八種魚類之一,其他包括鋸魚、大白鯊、姥鯊、鯨鯊等。管海馬已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亦與鯨鯊、大白鯊同級.換言之,龍尾灘發現的管海馬生態保育價值等同鯨鯊、大白鯊。
除了海馬,龍尾灘已發現有十多種具有特殊生態價值魚類及其他海岸生物,加上二百多種海岸生物,證明龍尾灘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而極具保育價值的天然泥灘。
香港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地區,需履行《公約》而制定了《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限制瀕危物種的貿易。另一方面,在201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透過締約國中國延伸至香港,香港需盡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八條(k)要求締約方以法例或其他措施保護瀕危物種。
龍尾人工泳灘項目,並非一個社會發展必須項目,卻徹底摧毀龍尾二百多種生物,包括瀕危海馬的生境,涉嫌違反了以上兩個國際公約的精神。因此,政府應懸崖勒馬,保育龍尾灘!
圖一:一雙棲息於龍尾灘的成年管海馬(攝影:SimFish)
圖二:一雙幼年管海馬棲息於龍尾灘沙底(攝影:SimFish)
圖三:管海馬游泳能力弱,常以尾部纏繞海草,而一隻年幼的管海馬,竟乘坐了海龍順風車!(攝影:Arth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