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有福,
種善因得善果,
在佛法角度來看,
是世間法,
甚麼是世間法?
其實就是一種與人交往的一種「交際禮儀」,
我們要在人的社會過活,
有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或尺度需要遵守,
才不會令別人覺得你顯得格格不入。
大乘佛教的修行人,
不是以清修為目的,
宗旨是走入人群中修行。
要在人群中活得自他自在,
就要入鄉隨俗,
要明白一般人的喜愛與禁忌,
更重要的是不要歧視與自己相反的人及意見,
都需願意與他們交往。
所以一個真正落實願行的大乘行者必定「濫交」,
願行,
就是許下大願然後實踐,
大乘的大願就是服務承諾,
大家常聽聞的菩提心,
菩提心有三層意義,
第一是行者所有修行都要操習「自己醒來的能力」。
第二是行者必須自己叫醒自己後為不能自己醒過來的人從事「叫床服務」。
第三點就是即使修行人只是半睡半醒,也要開始履行「叫床服務」。
最後的一點其實內延了一個大乘的密意,
一個沒有在表面及預先說明的「高年班的操練」內容,
這個內容就是一些修行人常掛在口邊的「世出世間法」,
我們曾比喻,
世間法是一種「人際禮儀」,
在這個前提下,
世出世間法就可比喻為「大自在禮儀」,
既能從容自在,
也能隨順一般人的所思所想,
而在不經不覺間為大家展示一些被「禮儀」扭曲了的訊息,
這就是大乘行人的「叫床服務」。
不用鬧鐘,
只用耳語。
大家喜歡叫這做「大慈大悲」,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同體其實就是知道大家是同一種本質,
深信如果我能自己醒來你都一定可以。
無緣就是即使我們表面看來這樣的不同,
看來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們還是會一心一意告訴你自己醒來的能力,
令你可以拔苦得樂,
不會厭棄「人際禮儀」帶來的制爪,
而同時在參與「人際禮儀」中一樣自自在在,
不要成為一個「人際禮儀夢遊者」,
而是清清醒醒參與其中。
要清醒,
我們只需要一些「人際禮儀」的一點基本特質:
凡事有目的有回報。
施比受有福和種善因得善果這兩句,
當中的「福」與「果」就是典型的目的及回報。
但人生於世上,
不是一定要有目的和回報嗎?
這是「人際禮儀」的核心價值,
大家根深締固,
如果在「大自在」的說法,
卻很不一樣。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