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對中大新教學語言政策藝術系校友聯署

致各新亞書院藝術系師友:

相信大家連日來從傳媒報導中,已知道母校已決定改變其數十年來的兩文三語政策,全面轉為英語授課。這個政策,將對中大的傳統及未來的教育,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很不幸地,在未有深入討論的情況下,藝術系也作了這樣的選擇。作為新亞人,我們對這種無視新亞創校精神以及大學教育理念的改變,感到十分遺憾。我們在此呼籲大家一盡新亞人的責任,結集校友力量,向校方及藝術系提出我們的關注和擔憂。

所謂的「英語授課」,其實是整個「國際化」政策的其中一環,亦是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一項,當中的論證實在需要仔細討論辯證。1月3日中大學生會在潤昌堂舉辦論壇,學生及校友出席者眾,主講嘉賓包括蔡寶瓊(中大教院助理教授)、陳健民(中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梁文道(崇哲校友)、陵德泉(中大校友,現浸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當晚各種疑問及論點,在此扼要分享(詳寫報導請瀏覽http://www.inmediahk.net )。

1.  新任校長劉遵義推行的「國際化」是什麼?
所謂的國際化,便是要大幅增收非本地生。這些學生的生源,絕大部份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並由下學年開始,所有非本地生的學費將大幅增加到八萬元一年。按校方的說法,為了確保這些學生可以有足夠學分畢業,便必須要轉用英文授課,於是要求每個學系表態,是否已準備好招收「國際學生」。結果全校超過八成學系,在完全沒有諮詢學生以及審慎的考慮下,匆匆的齊叫「準備」好了!後果是,從今年九月開始,中文大學將變成英文大學,因為這些學系的所有必修課及相當部份的選修課,均必須改為英文授課──即使到時所有學生都可以用廣東話或國語溝通。

       校方為什麼要如此急急推行這個計劃?表面理由是令中大變得更多元化,從而令中大走向世界一流。但較為可信的理由,是校方要藉多收非本地生而增加收入。但既然大部份是國內學生,為什麼非要一刀切的英語化?為什麼不可以用國語/普通話?校方的理由,是因為大陸的學生喜歡中大用英文教書。

2. 「國際化」幾好呀?點解要反對?
不少校友聽到「國際化」都覺得「有咩唔好吖?」。

       我們不是義和團行民粹主義,我們要反對的不是國際化,而是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化。

       我們已習慣了把「國際」二字等同高水平。但細心分析,每當我們說「國際」,到底在指「誰的國際」、是由誰定奪的水平?大學中人都知道,現時所謂評核教員學術水平的方法,主要是以學術論文能否在英美學刊刊登或引用作為評核方法。這種以英語,特別是英美為主導的國際化,只會使這種失諸偏頗的「國際化」變本加厲,使學術的本土關懷失去養份。以歐美世界為主導的評核方式,已窒息學術多元發展。如果未能以本土豐富國際,只是一種虛妄的國際觀。方便了別人評頭品足,倒頭來卻窒息自己呼吸。

正如到外國旅遊不會上中國館子一樣,試想在香港的英語大學,能夠吸引那些「所謂」的國際學生呢?如果我是 「西方」學生,來香港當然便是想能體會真實的華人社會文化;同樣,能夠付得起八萬多元學費,而學術成績又名列前茅的國內學生,幹嗎不乾脆到「外國」升學?新任校長的作風,與近期政府的文化政策如出一轍,還沒有好好了解自家的好處,就急於趨鶩「國際」,為九七以後深怕失去「國際地位」的集體惶恐煽風點火。

3.   英語教學方便同學升學求職,點解唔好?
同樣道理,大學要國際化,為什麼不是增設亞洲各國的語文課程(亞洲不是在崛起嗎?);為什麼不是爭取使中文也成為國際語言?其實中大教學語言一向已因應不同科目的實際需要,兩文三語並行;特別是學術術語,都是雙語並重(甚至是以英語為主),何來未能與「國際」接軌?

大學不是職業先修班(雖然這種趨勢在香港已經變本加厲),而是訓練學生思考與批判能力的地方。那麼,建立師生都最能暢所欲言的語言環境,是最理想的。況且,現時三百多所中學學生,他/她們的教育又怎樣延續呢?這幾天,政府不是在推銷中文中學的好處嗎?

4.    用英文教書法、國畫、中國藝術史與評論作品?

      難道我們都變了徐冰不成?

      你唔覺得對着全班母語是漢語的同學,以英語授課很荒謬嗎?分開中英文組上課點解行唔通?自大學市場化之後,許多課程已增至百人大課,在削資的情況下,你估己經做到氣咳既老師仲有無時間備兩次課,上兩次堂?又,部份人少少的學科,如果只為一名學生開設另一語言組別又是否可能?以教室內的共同語言授課,是一種方便法─「在我們的實際學習經驗中,一方面閱讀英文文獻,運用英文撰寫論文,一方面以母語作溝通討論,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甚至更為有效的。」(見「哭中大」)

5.   新亞書院創校精神仲啱今日仲用咩?
中國人辦中國人的大學,這是錢穆校長當年創立新亞書院的使命(見《師友雜益》及《新亞遺鐸》)。到法國留學要修法語、到德國留學要修德語,到日本求學的也要讀好日語。作為一所華人社會的大學,應肩負對自身的社會與文化使命!這種理想,在回歸之後應該加以發揚光大,為何會是本末倒置?錢先生泉下有知,真不知作如何想?!

       香港已經有七所「英文大學」,為何就是容不下一所「中文」大學?

作為關心書院的校友,我們實有責任提出我們的擔憂。目前的政策一旦推行,將會對中大的雙語並重,融會中西文化的優良學術傳統,有不可彌補的打擊。教育是大事,我們希望校方和系方,在未有充分諮詢和廣泛討論之前,立即擱置目前的英語化政策,尊重中文,尊重傳統!

署名請附畢業年份,於二月十三日前發回[email protected]

如欲進一步了解詳情及參與討論,可瀏覽以下網站:

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

中大學生會:http://logic.itsc.cuhk.edu.hk/~z044122/

「哭中大聯署聲明」:http://ihome.cuhk.edu.hk/~s027113/crycu.html

此聯署亦備有網上版本,方便各位瀏覽:http://www.thepetitionsite.com/takeaction/749386035

梁寶山(1996/研院2002)
2005年2月6日

---------------------------------------------------------------------------------

致香港中文大學劉遵義校長、藝術系系主任蘇芳淑教授:

尊重中大傳統 發揚人文精神

有關母校近期的「國際化」政策,及轉以英語授課安排,我們作為一群關心母校發展的校友,深表關注。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年來,承鼎保存及發揚中華文化為立校之本,此等新政策並未有加以尊重;而推行方式亦見草率,有違大學理想之理性、自由及民主精神。故此,我等呼籲校方及系方:

一, 尊重立校精神及書院傳統;
二, 保持藝術系以中文作為主要教研語言之特色;
三, 以誠懇及理性態度,重新諮詢系內師生。

我們提出上述建議,是出於對母校的認同與關愛,希望得到系方積極的行動回應。

祝教安!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系友

彭家榮(1995)
嚴惠英(1996)
梁展峰(2001)
文晶瑩(1991)
鄭嬋琦(1994)
(請署名及畢業年份)

二零零五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