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國教以外的公民教育

當上精神科醫生一個月的表妹告訴我:她的病人有大部份是新移民;新移民相當麻煩,經常一哭二鬧三上吊。言辭間令我聯想到:一個埋怨諸多要求的客戶的服務生。

我想每個打工仔都遇過討厭的客戶,或趾高氣揚或嘮嘮叨叨,日常的抱怨,平常不過。

新移民來港,支援不足,導致他們的家庭問題延伸至社會,首當其衝的就是社工,再來就是醫生。表妹說,一個女人嫁了來香港,生左個仔,但之後老公就走左佬,自己一個無錢無朋友,自然易有精神病。她明白這是社會問題,但又認為新移民是外來的,故此他們來投醫是浪費香港的社會資源。

「浪費資源」,這種想法正是對新移民的歧視的根因。陳敬慈指出,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1)。在香港毗鄰的深圳,移民的人口更佔總人口八成。中國本身就是遷徒最頻繁的民族之一。移民推動城市發展,但城市本身卻未必能容納這些人。早年華人移居印尼,遭本地居民大力排斥,到1998年排華情緒漫延,直接引發黑色五月暴動,虐待、殺人、強姦無日無之,逾千名華人死亡,血腥之極。表面用以煽動群眾的理由正是「華人掠奪社會資源」。

新移民的反面正正是挾帶大量資金的中資商人。香港恆生指數的成份股早已被染紅固不待言,港人感受更深的應是大量的自由行旅客,把滿街滿巷都擠滿,言行不符合本地的行為規範,令人生厭;但他們錢包內的大量現金又令港人不得不好好伺候。香港人向來崇尚斯文,或者不會重轁印尼的暴力歷史,然而,港人對移民/大陸人的情感上的矛盾始終難以化解:我們一方面攬著我們僅有的財產,不想將之瓜分;另一方面別人有大量錢財時我們又爭相獻媚。

醫療制度是以普羅市民的福利行先,主要是希望市民無分貴賤,患病也可得到基本的治療。但是由「雙非孕婦」 事件即可看出,當醫療資源緊拙, 有需要的市民就會區分本土或非本土,認為本土的理應享有社會福利的優先權。本地孕婦和醫療人員的不滿並非無因:「『我見到那些大陸孕婦動不動就按掣叫護士,又叫痛,又要吸氧氣,但明明就是沒有需要。』嬰孩出生,但不是太健康,要照燈,她抱怨要等幾天才有位子,『因為有很多大陸BB正在用』。」(2)

資源分配不足,福利應先歸「本地」的居民無可厚非,然而,對「新移民」感到憤怒是一回事,要避免憤怒累積成為暴力,理解其背後的社會脈絡更為重要。

香港的本土價值,我懷疑,是一種絕對利己主義,見風使舵而已。當自身難保,所謂的「多元、包容、平等」的價值也可以放棄。醫者仁心,醫者本份為治病,病者無分貴賤。但時至今日,生活在以利己主義主導的社會中,恐怕即使身為醫者,亦受到無比的壓力,耐性亦被消耗殆盡。

身為醫生的表妹並不關心政治,亦不打算投票,但同時表示自己支持撤回國民教育科,理由是被主流傳媒影響。今日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小勝一役,原因是香港人即使政治冷感卻對共產黨普遍恐懼;亦反映香港人對大陸人「入侵」香港的抗拒。香港人的大多數人認同「民主」,但民主和自由本應建基於對社會的關心和自身的反省,如果連社會議題都不嘗試去理解,而去享受「民主」和自由,則愧以「公民」自稱也。我們不需要「國民教育」,但我們需要自學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P.S.
有關新移民問題的基本脈絡分析可讀註(2)易汶健的文章。

﹣﹣﹣
註:
(1)陳敬慈﹕警惕極右勢力的冒起
http://www.inmediahk.net/%E9%99%B3%E6%95%AC%E6%85%88%EF%B9%95%E8%AD%A6%E...
(2)易汶健:六千元引發的許諾、失落與捍衛
http://www.inmediahk.net/%E5%85%AD%E5%8D%83%E5%85%83%E5%BC%95%E7%99%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