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成魚產量價值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2010年香港會興建離岸風力發電場,這對我們港大市民是好是壞呢?小學生們都知道,再生能源一定是好的。但未來的兩個風力發電場,背後有著幾十個問題未解決,不單只是環境問題,還關係著漁民的生計,包括魚類的種類、進出口問題以及魚類價格。此外,綠海龜遷移路線亦將受到影響,至於其能源效益及中國碳交易市場亦是可以探討的方向。
捕漁範圍會減多少?
根據2006年漁農署漁護組出版的一份捕魚作業及生產問卷調查,調查搜集2005 年間本港水域內有關捕魚作業及生產情況。根據資料所得,離岸風場位置,成魚產量大約每一公頃六百至一千公噸,每一公頃價值是一萬至二萬元港幣,簡單來說,這邊水域魚種類多漁產豐富,捕獲的魚都是價格昂貴,無論在生物多樣性或經濟價值方面看,生物種類有蝦 、泥猛、魷魚、䱛魚、蟹、鱭魚、青鱗、黃澤、黃魚及公魚,其中最昂貴的斑類(老虎斑/芝麻斑/杉斑/等等)都可以在這個離岸風場水域找到;同類高價值的水域,全香港只剩下四個,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果洲群島附近水域(即另一個離岸風場所在位置)及蒲台島附近水域及長洲以南水域(見圖),然而,有誰聽過有漁民會非法進入海岸公園埔魚?
港燈工程建設科總經理劉福海說:「風機樁柱基礎佔用地總面積僅為0.16公頃,佔全港水域面積少於百萬分之一;假設風場內禁止捕魚,失去的捕魚作業範圍約佔香港水域少於百分之一,預計對捕撈漁業不會造成顯著影響。我們會繼續與漁業界保持對話,研究如何提升區內的漁業資源。」 大家認為真的是失去百分之一嗎?
大家細心想想,不到十年後,兩個離岸風場落成後,香港魚產量會跌至新低點,本地魚價格將提升不止一倍,進口魚則因氣候變化而大減。相對其他地方如台灣及日本,氣候變化對香港海岸影響不大,因為香港水域水深不到50 米,屬淺水區,連場大雨令水溫升高及水位上漲,也不會對魚類造成很大的傷亡。反而造成魚類減少的最大原因都屬人為,例如海水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高加快了海洋變酸;一個月前珠江三角洲大量污水流入香港西面水域,較正常高出三倍,便導致大量魚類死亡;維港兩岸因填海導致海岸距離縮短,沖刷率減少,令大量污染物積存,紅潮激增不散,2007年全港大紅潮就是一個好例子。
海洋噪音影響多少?
試問興建35台風力發電機組會產生多少噪音?你們可以在Youtube用心聽聽風力發電機組的噪音。陸地的噪音進入海水中,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高,所以噪音會大約增加十個分貝,噪音在海底停留的時間也比陸上噪音長。風力發電機組附近有三個大型魚排,分別是大嶼山的長沙灣魚排、南丫島蘆荻灣和索罟灣魚排,估計共受影響的魚產品達至全港的40%。
海底噪音的加劇,將使海洋動物變得不知所措,無法找到伴侶或食物,它們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聽覺也會受損。在2008 年12月在意大利羅馬《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會議中,接近一百個國家簽署約國減少噪音污染的協定,意料之中,香港並沒有簽署。該《公約》建議減少海底噪音的措施包括給船隻安裝噪音更小的引擎、改變航運路線、減低船隻運行速度以及禁止在瀕危動物棲息海域進行測試和使用聲納儀。
2015年還有多少海洋生物定居香港水域呢?香港水域已經夠繁忙了,筆者不想看見中華白海豚、綠海龜等生物因海底噪音而浮屍大海。
阻礙綠海龜遷移路線,綠海龜會再回香港嗎?
1999 年,香港政府將南丫島的深灣列為禁區,禁止遊人進入,目的是保護稀有的綠海龜。在2002年8月,漁農署漁護組首次利用人造衛星跟蹤綠海龜的旅程,由離開南丫島到終點站海南島的6個月時間都一一記錄下來。就此,一位漁農主任刊出一篇論文,並揚威海外。參閱2003年第四期,由政府出版的香港物種探索,刊物上亦清楚地列出報告內容及附有行蹤地圖和背著儀器的海龜相片,海龜由香港西南邊出發,每小時游1.5至2公里,大約十日後便會到達海南島瓊洲海峽,這就是綠海龜生活日誌。綠海龜遷移的路線,正正橫跨南丫西南水域離岸風場,為何港燈沒有留意這點呢?
能源:再生不如節約好
港燈工程建設科總經理劉福海表示,離岸風場發電容量約達一百兆瓦,預計每年產電一億七千萬度電,佔總發電量約1%至2%,足夠五萬個4人家庭全年使用。
據機電工程署發表的「香港能源最終用途數據2009」資料,從1998年至2007,香港商業類別用電量不斷攀升,由每小時65038上升至95051太焦耳,反而工業類別和運輸類別的用電量年年下降,維港兩岸商業大廈晚上把自己當作廣告板,長年燈火通明。若港燈董事局內幾位大人物如霍建寧、 夏佳理、 李澤鉅等人下令旗下所有公司,包括和記黃埔長江、恒隆、信和等公司晚上關燈,不作廣告之用.慳回來的電比風車發出的電量至少多出一倍。
個人減碳足印 公司減碳排放 有利中國碳交易市場!
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各國領袖齊集,為地球的未來簽定新的氣候協議以取代《京都議定書》。碳排放碳交易碳足印成為重點話題,單計在中國境內的城市,香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雖不是第一,但一定是五名之內。中國一直希望給世界知道,她是一個關注環境保護的發展中國家,對於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城市,一定會施予某程度上的壓力,這種由上以下的壓力便落到兩電頭上,兩電想盡方法減碳,自然首推風力發電。劉福海表示,估計每年可省卻使用六萬二千公噸燃煤,同時可以分別減少十五萬公噸二氧化碳、五百二十公噸二氧化硫及二百四十公噸氧化氮排放。
這樣放棄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種類繁多的南區海洋生態,促令全港市民食昂貴的進口魚的決策。細心想想,風力發電為的是香港市民嗎?背後原因,可能只為了中國碳交易市場吧。
在2009年世界銀行一份報告 (State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9)第3章第3.3節指出,由2005年起,在碳交換的市場,中國成為最高賣碳的市場,2008年佔全球84%(圖),由2008年一月至2009年3月中國共有1730項工程有關減低碳排放,其中大多數是風力發電及水力發電,報告也指出中國雖在碳市場的高位,但國際似乎對中國的風力發電興趣大減,無人問津。可能因為譚作人對512四川大地震成因幾篇評論暴光,國際對中國的再生能源減排的決心大打節扣,大失信心。
民間的諮詢又一次在亳無先兆的情況下在兩年前完結,當年的諮詢,可能欺騙了幾百位漁民。現在只剩下環境評估的公眾諮詢程序,諮詢期由二月八日起至三月九日,檔期橫跨新年,各大傳媒鮮有報導,令人驚嘆,政府、港燈與傳媒再次合力打造表面環保繁榮的香港。
請留意下一篇報導,將探討環評報告的失效。
特約記者:李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