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齊承諾,支持菜園村不遷不拆,若政府不理民意強行拆村,我們將隨傳隨到,瞓身保衛。柏齊攝。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八日,菜園村關注組於「千人合照怒撐菜園村」活動發言稿﹝由高春香、陳凱珊及俊棠讀出﹞
〈一樣的口號 不一樣的理由 不遷不拆菜園村〉
感謝各位來到石崗菜園村,參加「千人合照怒撐菜園村」活動。過去一年,菜園村幾百村民和一眾支援者過得很充實、很刺激、心情起起落落。我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很多村民一輩子第一次上街示威、第一次接受電視台訪問、第一次面對面責罵高官、第一次在立法會上流淚發言、第一次被保安抬走、第一次被警察拘捕打手指紋。
這些起伏變化中,有一句口號是由頭喊到尾的,就是「不遷不拆」。不過,同樣的口號,背後的意義已經變得愈來愈豐富,豐富得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
我們村裏的老人,大多是戰後第一代來到新界務農的青年男女,他們幾十年來一直低下頭,在田裏默默耕耘,將石崗河兩岸廢棄的「石頭地」開墾成良田,修屋鋪路建家園。由當初寄人籬下租地耕作,到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兒孫滿堂大家庭,大家庭之間又連結成緊密的社群。
從前,他們大多信心不足,他們忍受着周圍原居民的冷言冷語,對着官字兩個口的政府更不敢吭聲。這一年來,沉默了幾十年的他們終於開了口,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說出非原居民農業社群如何在六十年代起承擔了香港糧食生產重責的故事──這是一段從未被認真探究的香港歷史。這一年來,菜園村老村民衝破了「寮屋居民」的負面標籤,重新認識自己,也要香港重新認識他們。「不遷不拆」的口號因而喊得更實在和有力。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一年前不是躲在父母背後,沒有主意,便是對「不遷不拆」的爭取愛理不理。他們一直享受着很多人夢想的生活環境,也享受着大家庭的幸福,但他們總是不懂得把話說出口。這一年來,他們學會了欣賞上一代人的努力,他們開始懂得去問,為何當其他人把農地改做廢車場露天貨倉時,他們家的土地仍然保留下來,仍然有蔬菜水果產出。這是上一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經營結果,也正是近年流行起來的「可持續發展生活」的典範。現在,菜園村的年輕人不再沉默了,而他們站出來大喊的「不遷不拆」,不單是為了保護前人千辛萬苦建立的家園,也是要令這個好地方能持續好下去。這是新一代的責任。
很多記者問村民,要多少賠償才願意放棄不遷不拆的要求:背後的意思是認為「不遷不拆」只是說說而已的口號,村民最終是為了爭取更多賠償。我們的回答是,請不要再問這個問題了,這個問題是要消磨香港人對於更合理、更公義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的想望,把香港人重新拉回犬儒市儈的深淵。如果要問,倒不如問問政府到底為什麼非要建這條毀人家園、破壞生態的「富貴鐵路」不可。
事情已經來到關鍵時候。行政會議和立法會很快就會審議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計劃,今日《明報》報道說:「高鐵項目發展至今已如箭在弦,不得不發,因政府稍後會到立法會財委會為項目申請撥款,除非不夠票,或突然遇上民意強烈反彈,否則不可能推倒重來。」有「除非」即是有希望,就讓我們以人民的力量,令兩個「除非」實現,為消沉的香港社會重新帶來改革的力量。
不遷不拆菜園村!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八日
石崗菜園村關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