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傳統裡出來的新意──評《紅樓夢‧如夢》

由桃花源粵劇工作舍主辦的一系列紀念已故粵劇作家唐滌生的製作,昨天在北角新光戲院揭開序幕。系列的第一集是《紅樓夢‧如夢》多媒體粵曲演唱會,由多位粵劇名伶、加上粵劇界的新秀擔綱,製作了一個非一般的粵曲演唱會。

整個演唱會由兩個部分組成,每部分分別由兩首粵曲加一段粵劇折子戲組成。打頭陣的是由尹飛燕主唱的《紅樓夢之焚稿歸天》,《紅樓夢》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撰寫的小說鉅著,在1956年由唐滌生把這部長篇巨著編撰為粵劇,五十年後的今天,由「桃花源」選取,加以編排,成為了「後唐五十」系列的第一炮。

接著有陳詠儀及李龍合唱《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由洪海及王超群合演折子戲《秦香蓮之殺廟》;中場休息後分別演出的有,由新劍郎及李鳳合唱的《跨鳳乘龍之華山初會》,由梁漢威及任冰兒合唱的《洛神之洛水夢會》、最後由洪海及唐宛瑩等合演折子戲《未央宮》。

是次演出,貫切了「桃花源」製作的一貫風格,把粵劇的傳統全都搬到舞台上,但當中卻又加入不少創作元素,包括運用影像媒體,加強演出的質感。與其他職業劇團不同,「桃花源」的製作堅持導演主導,整個舞台面貌是導演吳國亮的細意安排,由燈光、台位、佈景、以至邀請鄭傳軍作解說,並邀請岑偉宗連同演藝學院的同學撰寫解說詞等,都顯出導演主導舞台的心思,這是很重要的試驗,亦證明了粵劇導演的確有其重要的功能。

「桃花源」的成立,其中一個目的,是給予年青演員多踏台板的機會,除了幾年前的《三界‧人鬼神》外,今次製作亦給予年青演員擔綱演出,令他們有了更多磨練的機會,而製作得到幾位當時得令的名伶支持,可見「桃花源」要走的方向,已開始獲得認同,這也是可喜的現象。

與《西樓錯夢》比較,《紅樓夢‧如夢》走了更前的一步,前者以千萬製作,雖然可觀,但在推動及創新粵劇製作上,成效卻不比後者強,在新光戲院這所全港唯一的商營粵劇場館,製作一個既傳統、亦創新的粵劇舞台製作,以「桃花源」的條件而言,已是相當成功。

「後唐五十」系列的節目,在未來的三個月將會陸續推出,大家可到該團的網址查詢:http://www.utopia.org.hk

《紅樓夢‧如夢》演出資料:
日期:2006年4月2日星期日
時間:晚上7:45
地點:新光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