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信報: 人多口雜大而無當

信報財經新聞   
2005-11-16

--------------------------------------------------------------------------------
 
社評
人多口雜大而無當

--------------------------------------------------------------------------------
 
   政府昨天公布策略發展委員會(策發會)名單,成員合共一百五十三人,比行政長官曾蔭權最初宣布邀請一百人參加,超額高達五成,可見本地精英求「位」心切,參加議政的熱情高漲。但一個人數達一百五十多人的諮詢組織,到底可以發揮什作用?

  策發會的構思來自前行政長官董建華,當年的策發會成員僅十五人(減去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非官守成員僅得十二人),屬於諮詢組織。顧名思義,策發會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提供意見,既然是討論策略層次的組織,人數不可能太多,就如一家企業的董事局,或國家的執政內閣,都是討論策略問題的機構,人數很少超過二十人,一般都在十人之內,中共的政治局常委也就得九人;現在策發會成員數目龐大,正是人多口雜,以政治小組為例,成員三十九人,每次會議每人發言十分鐘就需開會六個半小時!在香港這個以爭分奪秒、「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策發會的運作方式極可能會令其淪為低效、徒具形式的公眾論壇(會議不須保密,討論也會公開)。

  從策發會的成員背景來看,獲委任者都是獨當一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但香港政府架構內已有眾多諮詢組織,社會精英在各自所屬的行業、界別或服務範疇內,很多都已經被吸納成為成員,換言之,政府對他們的意見(政見)應該不會陌生。除了諮詢組織,政府還可以透過區議會、立法會,甚至剛重組的行政會議「三層架構」徵詢社會精英的意見(部分政策局下面還設有相關的諮詢小組);事實上,政府並非沒有收集意見的渠道,另設策發會,應該有更明確的目標和任務,而非再設一個分餅仔、酬庸各界的公眾論壇。

  眾多成員之中,泛民主派加入策發會最令人覺得意外;曾蔭權在競選期間曾經表示,他成立策發會是為了整合一批與他施政理念相同的人士,共同合作,以協助他施政;自曾蔭權上任以來,泛民主派對他各項重要政策都基本上持反對立場,無論如何,泛民主派都不能說是認同曾蔭權的施政理念,為何他們卻樂意應邀加入策發會?加入之後,部分泛民主派如四十五條關注組還嫌人數太少,也抱怨沒有被納入政制小組;道不同不相為謀,泛民主派並非曾蔭權的政治「同志」,他們之中大部分已是立法會議員,有足夠位置和分量就各項政策發表意見,何須爭相加入策發會?如果要影響政府的政策,泛民主派反而應該加入行政會議,在權力核心內左右施政,但捨此途而弗就,卻要湧入百多人的組織之內,泛民主派的取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由於政改爭議風波不斷,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策發會的政治小組,希望在策發會內商議出一個政改路線圖,以平息反對五號報告書的不滿意見;據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表示,日後策發會政治小組的文件會提交立法會的政制事務委員會,到底兩個會之間,政府會如何取拾?是以策發會的討論為依歸,還是立法會作為民意機構的結論為準?政府內部又有行政會議的決策,三者加起來,如果意見不一,政府會以哪一個架構的意見為準?很明顯,策發會內由於容納了更多不同政見人士,對政改步伐發展必定意見紛紜,難有共識,政府自然會以此為理由,制定「循序漸進」的政改步伐,「對沖」激進派的意見,但這種方式得出的結果,必然不為議會內的民主派成員接受,結果政改爭議仍然無法取得共識,而策發會的討論又沒有約束力,結果在各執一詞之下,政改方向極可能仍然在一片爭吵聲中得不到任何具體成果。對於策發會的功能,尤其政治小組,我們實在不表樂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