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1環團聯署 批「可持續大嶼藍圖」保育得把口 促立法會否決撥款

11環團聯署 批「可持續大嶼藍圖」保育得把口 促立法會否決撥款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推出多項發展計劃,大嶼山的生態環境備受威脅。

發展局於6月3日公佈《可持續大嶼藍圖》,稱以「平衡發展和保育」為原則。11個環保團體聯署去信行政長官梁振英、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批評《藍圖》未能充份保護大嶼山生態,對此表示遺憾。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早前已通過設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預料將於月內提交財委會審議。環團要求修改辦事處編制,增加保育力度,否則促請立法會議員否決撥款申請。

環團亦於今日起於網上收集公眾聯署,之後會交給議員反映意見。

政府擬增大嶼山人口至百萬

《藍圖》倡「北發展南保育」,擬設三個智慧型低碳社區,包括東涌新市鎮擴展、小蠔灣發展、及須填海約1,000公頃的東大嶼都會,預料將大嶼山人口增至70至100萬;又建議設立4個海岸公園,並以大澳、貝澳和水口為鄉郊保育政策先導地區。《藍圖》並擬開拓休閒康樂活動,包括單車徑、水上活動中心、露營營地、改善行山徑等,以及在昂坪種植櫻花。

香港觀鳥會保育主任胡明川形容,《藍圖》以保育為主題,「睇標題好進步」,但細閱內容便發現「得個樣」,沒有針對大嶼山面對的環境問題。

綠色力量、長春社、創建香港等11個環團聯署撰信,於6月16日寄予梁振英、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發展局局長馬紹祥、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重申大嶼山規劃應以保育先於一切發展,並提出多項保育措施建議。

大嶼山不同地區具重要保育價值的物種及生境
(團體提供圖片)

辦事處重發展 僅1保育人員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出,可持續大嶼辦事處向發展局問責,以開發為任務,編制亦以工程師為主,只設一個與保育相關的職位「保育主任」,質疑無法如政府宣稱達到發展和保育平衡。

因此,環團認為現階段立法會財委會不應通過撥款,建議政府重組辦事處,將嚴重破壞環境的東大嶼都會發展剔出其職責範圍,改為專責制定及實施保育政策,並由環境局主導,聘請專才參與。環團又認為辦事處運作要公開透明,並須在大嶼山設辦公室,提高執法效率。

Mui Wo Butterfly Hill (1)
東大嶼都會發展將開闢道路接駁梅窩,今年3月及6月,守護大嶼聯盟於未有發展審批地區圖覆蓋的蝴蝶山,分別發現兩宗個案,發展商大規模斬樹建屋。(守護大嶼聯盟圖片)

法例漏洞 規劃署無權執法阻破壞

環團認為,政府先後推出《香港2030+》及《藍圖》等發展大嶼山的計劃,帶來破壞土地的誘因,但未有堵塞法例漏洞,加劇生態惡化。鄉郊傾倒泥頭問題日益嚴重,但大嶼山不少具生態價值的地點,因為已獲納入分區計劃大綱圖(OZP),未有制訂發展審批地區圖(DPA),規劃署因而無權執法,其中以南大嶼為重災區;此外,要修改《廢物處置條例》,監管在私人土地或官地倒泥行為。

Pui O landfilling 2_WWF-Hong Kong
貝澳濕地是漁護署認可的兩棲類熱點,該地倒泥問題嚴重。環團倡議參考塱原自然公園,將該地劃為自然公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圖片)

環團亦提倡將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等列為「不可發展地區」,加強保護,並將二澳、水口、大蠔、深屈、鹿湖、羌山納入郊野公園,大澳寶珠潭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亦應保護計劃填海、但發現有海龍的欣澳。

《藍圖》擬於水口設立露營營地,但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主任陳頌鳴指出,水口是瀕危馬蹄蟹的繁殖地,該地生態近年已受摸蜆活動破壞,若引來更多人流恐將惡化,建議劃為海岸公園,以控制人流。

白海豚數量急跌 促擴海岸公園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項目主任呂曉螢指出,2003年大嶼山水域錄得188條中華白海豚,但於2015年急跌6成,僅餘65條,情況嚴峻。她批評《藍圖》沒提出新保育方案,擬設的海岸公園其實是機場三跑等工程的補償措施。

呂指,自從港珠澳大橋及人工島動工,原本於大嶼山東北面出沒的白海豚,轉移到西面出沒;但現時西部水域的數個海岸公園位置分散,未能覆蓋白海豚活動範圍,因此建議將二澳及大澳一帶水域劃為西大嶼山海岸公園,連接各海岸公園,並限制來往該處的高速船速度。

記者: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