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讓久別家鄉的村民回家

幾十年未見面的表親在田間重逢 (鳴謝:Hong Kong Enquirer)

今天看到一段紀錄片,談荔枝窩以及新界偏遠鄉村恢復活力的故事(註1),其中數十年未見過面的表親在田間相認一幕,令人感動,幾年來的復耕工作,恢復了農村的獨特面貎,吸引了久未回鄉的村民回來探望,造就這樣的溫馨場面,片段中我們也看到村民見到自己家鄉出現蓬勃生機的喜悅。

回顧過去半世紀,偏遠鄉村的衰落有其歷史原因,其中一個頗為重要的因素是六十年代廣建水塘,以及劃定集水區,截走不少偏遠鄉村的水源,令傳統耕種出現困難,這些鄉村為了保障城市人的用水作出了犧牲,村中青年人無奈遠赴他邦謀生,淘空了家鄉,隨着人口急刻減少,村屋失修,加上交通不便,務農難以維生,餘下的村民尤其是長者不得不陸續遷出,以致造成不少沒有常住人口的空村。

半世紀後的今天,當年外出的壯丁已經達到甚或超過退休年齡,但是家鄉零落,從零人口恢復為宜居的鄉村,談何容易,最簡單的問題是:誰敢第一個回去定居?沒有水電及其他支援日常生活的安排,又怎樣回去定居?因此此刻旅外村民退休回鄉有家難歸的情況是普遍現象,急待解決。

紀錄片中,從年長的村民的談話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們對家鄉傳承的關切,他們非常希望荔枝窩村的復甦,能夠召喚他們的下一代回鄉薪火相傳,把荔枝窩村的血脈和精神延續下去。

在城市長大的人們限於生活的經驗,沒法想像村民對家鄉的深厚情懷,我比較幸運,經過多年來與村民的交往,開始領會到箇中的一點氣氛,雖然只是一點,已經令我重新思考「家鄉」的意義,以及羡慕村民心中的家鄉概念,讓他們的生命有扎根之處,因而活得很踏實,反觀我們城市人,不管物質生活多富庶,心底始終欠缺了扎根的土壤,沒有安身立命之所,也因而難免感到漂泊無定。

非政府組織過去幾年在荔枝窩的工作,以及目前的村屋復修項目,目的就是示範以多種途徑,在偏遠鄉村創造宜居條件,讓退休的村民能夠落葉歸根,回到家鄉定居,我們甚至希望示範在鄉村建造新時代的本地經濟模式,在不破壞鄉村人文傳統和自然風貎的前提下,展示出優質鄉村生活的魅力,吸引村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動念回鄉生活,如果出現這一天,鄉村的承傳就真的落實到人的範疇,讓鄉村的血脈和精神延續下去,實實在在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真諦。

由於荔枝窩是香港無人村恢復生機的首例,因此困難重重,也不容易令全部人理解,不過我們希望透過不懈的嘗試,證明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復村是可能的,也希望透過我們的案例,可以令大家多點認識復村需要面對的眾多現實問題,以及可以怎樣解決,為後來者作出示範,讓其他鄉村進行復村工作時,有所參考和較有系統地策劃,好讓更多散居世界各地的村民可以回家。

出入荔枝窩八年,學了不少新事物,也多了領會甚麼是鄉情,是我的幸運,但願未來幾年,荔枝窩村民陸續回家,享受家鄉的美好。

註1 Hong Kong Enquirer, 8.12.2017 “Hong Kong’s rural rev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