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被推土機輾碎的人民街市│中環結志街街市被毀 商業主導下消失的老店與文化

市區重建局要清拆中環結志街街市,一個擁有160年的歷史,被譽為是香港最古老的露天市集,長久以來為當地居民提供日常所需,見證殖民時期維多利亞城的歷史,市集的人聲、叫賣聲、小孩嘻哈、婦女寒暄的居民生活印證將不復再。這個古老的露天市集即將失落於中環地段。

扼殺特色老店的生存空間

嘉咸街重建計劃於2005年規劃,將結志街、嘉咸街、卑利街劃分重建區域,分成3個地盤。3個地盤將化為一間酒店、一座商業大廈及兩座豪宅。當中地盤B會預留作濕貨市場,然而只提供10餘個濕貨檔口,乾貨店亦不被接納在內,昔日熙來攘往的街市將人去流空。擁七十年歷史、馳名自家製魚片及魚蛋的新景記被迫遷出、有30年歷史,專售上海貨食材,售買醬油、腐乳、豆干、以及手製蘿蔔糕、桂花糕的三陽號南貨亦不能幸免。市建局的重建方案,無數小店將被迫結業遷出,扼殺特色老店的生存空間,毀滅160年維多利亞城的歷史。

為何市建局的保育重建方案甚具破壞性?

市建局原本承諾會在收回地盤A及C前後,讓店舖可以繼續在位於地盤B新建的濕貨街市優先租用繼續經營。最後新的濕貨街市仍是地盤一個,卻要店戶遷離舊舖,市建局的承諾?一個家庭的負擔開支大,他們都是升斗小民,燈油火蠟、供書教學、手停口停,要等到何時才等到一個地盤變成一個濕貨街市?期間如何賺錢?市建局急於要店舖遷出,以興建豪宅酒店,卻無視人民的苦況,他們要尋覓新鋪,避不過挨貴租,亦要重新建立客源,亦要離開幾廿年的舊鄰里,更遺憾的是破壞當地原有的市集文化。

我們有否尊重上一代留給下一代的歷史文化?

不少有特色的店舖受重建影響而結業,然而,我們有否想過,每間店舖甚具歷史,一代傳承一代,當中的文化、獨特之處,因商業發展而消失得一乾二淨,豪不留情。否定露天市集文化,扼殺了下一代體驗這個全港最古老的市集文化,我們無權。我們有否尊重上一代留給下一代的歷史及回憶,文化如何得以傳承?

一個人民街市 五臟俱全

中環露天市集有鮮魚、肉類、蔬果、自家製粉麵醬油、毛巾、衣服、文具等,乾濕貨品五臟俱全、獨特的攤檔,充滿活力。檔口中有英文的價錢牌、有行高檔路線的菜鋪,蔬果來自歐洲。店舖變通能力高,亦具創意,吸引中上環及半山居民來這市集應付日常所需。中區露天市集急於拆掉,新街市卻未落成,當地居民何處買鮮魚鮮肉?別無選擇到超市?當地居民再難購買價廉物美的鮮魚肉,它摧毀了一個屬於人民的街市。

市集充滿人情味 一代承一代

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露天市集,檔主與檔主間感情濃厚,即使離開去洗手間,檔鄰幫忙售賣更見人情。店舖與當地居民早已建立感情,「買條鎗魚做晚餐,好新鮮,你個仔最鍾意」,「買隻新鮮雞,好肥美,你個女最近很少來呢。」游水蝦好靚,快d來買,魚販劏魚手起刀落。整個街市活力滿載,一個露天市集讓不同的人聯繫在一起,一代承一代,歷遊其間。

究竟是衛生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無論是街頭小販,以至一個露天市集,市建局以衛生理由讓它們關閉,再把他們搬入市政大樓,甚至消失於社區中。公眾衛生概念的施展,政策非以居民健康為先,而是為達到有效管治之目的。然而,世界各地的市場衛生整齊,遊客眾多,築地漁市場,在那裡不但可以買到新鮮魚、鮮肉及雞蛋,還可以在那裡用餐。

摧毁一個露天市集,受影響的人不止重建計劃網頁寫的823人,除了老店食肆的店主、員工外,每朝向菜檔、肉檔及生果店等入貨的廚師們、整個中區的居民、來百年市集做研習的學生、各地的遊客,還有……下一代人。這個重建計劃換來的是豪宅酒店的落成,老店小店背後付出的心血汗水化為烏有,抹殺他們的生存空間、剝奪當地居民購買價廉物美的選擇、而每間老店具歷史價值的物件亦因而消失,否定下一代擁有這個全港最古老市集的歷史文化。

為何我們的歷史價值區分於大戰前後

只保留嘉咸街3幢戰前唐樓,保留永和號雜貨店外牆,建築內的物品全清除得徹底,我們要問,為何我們的歷史價值區分於大戰前後,甚麼準則決定誰保留?誰可以拆掉?一件象徵社會功能的符號徹底地消除、一個沒有了思想、沒有了內涵的外殼,這對我們意義何在?每個時期都有它的重要性,我們不希望有一段時間留白。不同時刻有它意義、經典,當抺去、否定它為人類作出的貢獻,後代無法得知前人過去歷史文化,我們將不能面對後代。

今日的結志街,是昔日的喜帖街,他日……會是甚麼?容納不了僅存的百年露天市集,我們這個城市還剩下甚麼?

鍾紹瓊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鍾紹瓊-Chung-Siu-King/820710584641842?ref=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