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手創市集何其多,百花齊放,不同年紀的人組成而為本地手創人帶來不同平台,本實屬好事。但今次行走YMCA手創市集時,讓產品贊助介入本地市集時,令我有新的「體會」。
在門口外時,人頭湧湧,本以為是好事,但一入來隨即見到維他命水的贊助商,滿枱面都是充滿不同顏色的膠杯,我真的心裡嚇了一嚇。再入少少,轉彎就看到熱心的職員說:「要唔要糖呀?比個like就有架喇喎。」滿枱都是獨立包裝的糖果。宣傳本是好事,心想或者他們會有更好配套去作垃圾回收。進入第一間課室,除人頭之外,還有令人超級矚目的垃圾桶,簡直令我矚目驚心。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我沒有向當時負責人問責。但我們能從這些垃圾桶看到什麼?
垃圾分類方面:
最片面大家都能夠看到,如要接收贊助商的飲品,為什麼不能每枝派發,而要使用膠杯?雖然顏色真的很奪目,但有這個必要為宣傳而令地球負擔更重?或者也是因為一班青年會專業書院的年青人嘗試在自己學校作一些活動,本也是很支持,但在計劃中接收贊助部份不是老早已經決定,如果明知道數量如不足夠,要用膠杯分開派發,不是也可以在各樓層通知參與者膠杯要作回收用途,請放在專屬的垃圾桶內?
公德心方面:
明明知道垃圾桶已滿,還要放在上面?明明知道枱面不是一個專放垃圾的地方,還是把膠杯放在枱面?這個是貪圖一個方便?還是真心找不到一個能放下垃圾的回收箱,倒不如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位置作一個裝置藝術?
贊助商方面:
廣告從來哪裡都有,但要怎樣才可以將自己品牌提升,並不只是單單靠贊助宣傳品牌,身為一間公司更加需要做到Social Responsible,希望能夠考慮到環境sustainable的問題。
教育及政策方面:
從今天可見,教育制度如何地不足。環保意識不足,一直只能做到填鴨式教育,訓練出教育機器。只懂分類出黃藍啡,還有最近的綠色(回收玻璃樽),卻不懂紙杯不算是紙的分類裡面,因為它裡面有一層蠟。而直到今天,政府還未有任何實際的對於垃圾的處理,當然除了不斷推行的三堆一爐。但卻沒有實際的說建立回收產業,直到現在還是把垃圾送到別的國家處理。
這次,這個市集、這個口號真的令我發掘到被埋藏的「美好」。
後記:
整個活動的安排真的很令人費思,但希望經一事長一智,每個活動計劃背後並不只是為做而做,三思而後行。為支持本土之外,也希望為小小的、寸金呎土的香港想一想,還能有多少個堆填區放入廢物而不是能回收或重用的垃圾?本來好好的banner,經發現後,在facebook專頁上也為宣傳品牌在右上角加上logo,到底一個市集提供一個能宣傳的平台還是給本土的一絲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