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中環的「大笨鐘」

【歷史無限Loop】:中環的「大笨鐘」

19世紀的畢打街鐘樓阻礙交通,不受歡迎,最終被拆。

近日城規會通過深水埗嘉頓中心的重建計劃,意味着這幢建築的地標性鐘樓將會從此消失。

今日大部份人要知時間都會看手機,而手錶也其實到七十年代才慢慢普及。在此之前,手錶是奢侈品,容易被搶劫,大家想知家陣幾點就要靠街上或店舖門口的時鐘。

那今回就讓我們回味下三座消失了的香港鐘樓。

1. 畢打街鐘樓

在今日中環的命脈,熙來攘往的皇后大道中和畢打街交界,曾經聳立一座由麻石建造的五層高「大鐘樓」。這座建於1863年的鐘樓既為大眾報時,同時也是一個火警鐘,而到晚上鐘面更會亮起,引領海港上的水手埋泊畢打街碼頭。19世紀的著名旅遊探險家John Thomson也曾把這座香港開埠初期的地標收錄於其重要的遠東攝影集“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不過,因香港天氣潮濕炎熱,鐘樓經常失靈,而隨著中區迅速發展,1880年代起已有洋人組織起來,表示鐘樓阻礙交通,要求政府把它移走。當時的立法會就此曾展開一番激烈爭辯,最後這座名副其實的「大笨鐘」於1913年拆卸,而捐建鐘樓的19世紀香港船王Douglas Lapraik,其故居「杜堡」亦早改用作香港大學的「大學堂」男生宿舍。

02

昔日快活谷馬場的鐘樓高挑優雅,甚為搶眼。

2. 快活谷馬場鐘樓

跑馬地馬場於過去170多年來經歷過多番改建,而於1929年至1950年代間,馬場看台中央建有一個六角形尖頂的高挑優雅鐘樓,甚為搶眼,與對面活道上的聖瑪加利大堂的鐘樓互相輝映。之後,馬場鐘樓雖被拆掉,但新建的大型看台外牆上方也加了一面大時鐘,以提醒馬迷準時落注。

香港馬圈傳奇人物告東尼曾憶述他於七十年代初當見習生時,學徒宿舍就是設在這個大鐘下。他每天凌晨3時15分就要起床操馬,但馬場跑道大燈要到5時才亮起,所以騎師要一面在黑暗中馳騁,一面追逐貓貓狗狗。

03

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是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標記。 (圖片來源:WiNG)

3. 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

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標記,2006至2007年間的保衛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更可算是今日香港本土主義抗爭的起源。從前維港海旁定時響起的叮噹聲陪伴港人近半世紀,緩靜了都市人的急速生活節奏,而設計簡潔的鐘樓也與實而不華的大會堂一脈相承。

2009年香港電台舉辦了一個「我最難以忘懷的歷史建築」的民意調查,發現港人最懷念的昔日地標,頭十大有九個都是交通樞紐或與娛樂和休閒有關的地方,而舊天星碼頭更「高據榜首」。由此可見,市民最喜愛的「古蹟」,往往都不是古典堂皇的舊建築,反而是與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近一、兩年,爭取保育北角皇都戲院的民間團體能引起廣泛傳媒關注和大眾迴響,成功因素之一就正因為戲院是庶民度享快樂時光的好地方。

已成絕響?

昔日最矚目的鐘樓雖已成絕響,但今日港九各處仍能找到古老鐘樓,大家最熟悉的必定是前尖沙咀火車站鐘樓,而香港大學本部大樓、亞皆老街的前中電總部以及土瓜灣天光道的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也皆有鐘樓,以突顯這一批殖民地味道濃厚的建築物所代表的紀律、效率和文明。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