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十:本土咖啡

《在地說農》之十:本土咖啡

(圖片地點:綠田園基金)

如果不是因為種植咖啡,我也不會有飲咖啡的習慣。

十幾年前已在香港見過咖啡樹。當時我對加工、烘焙等方法全不認識,樹上果實再多,也不過是裝飾品。及後偶遇一位咖啡發燒友,他教我如何將果實製作成生豆,算是我半個師傅。(反過來我就教他種植)

知悉果實如何使用後,我對種植咖啡的興趣大增。雖然香港欠缺高山環境,但論緯度、溫度、雨量等條件,香港也算合適栽種咖啡的地方。不過,種植不是吹水或網絡遊戲,能否有成果,最終仍要在地測試。我花了七、八年時,逐步掌握咖啡樹的繁殖、栽種環境、水肥管理、修剪以至收採的技巧。咖啡栽種遍佈美洲、非洲及中亞(近年發展最快的,倒是中國雲南),但每個地區的水土氣候不同,生長時機及形態亦不盡一樣,因此,大多數管理技術仍需依賴田上的觀察及揣摩。由於缺乏前人經驗作為參考,我也是種了好幾年、確認它真的能夠在香港長好,才夠膽推廣給其他人。

坊間有些誤解稍為糾正一下。有些人聽「林蔭咖啡」聽得多,就以為咖啡樹一定要在密林下成長,真是錯得離譜。咖啡不喜猛烈陽光是事實,但絕非林蔭就好;有些乾旱地區雲量稀薄,因此需要遮蔭樹來減光,但如果換上雲量多的地方,遮蔭樹就非必需。在香港,咖啡樹適宜栽種在直射光不猛烈、但散射光充沛的環境中。

也聽過有咖啡師肯定的說,香港不適合栽種咖啡,原因是他種過,味道不好。噢,我不敢質疑這位咖啡師的功架,但廚師與農夫應該是兩個行業吧,煮飯的人不一定懂得種米……咖啡是一個很好玩的項目,由栽種至沖泡出一杯咖啡,當中經過許多階段,一個人恐怕難以精通全部環節(我也一樣),不同專長的人多作交流,有助推動整個「本地咖啡鏈」;但彼此最好能包容一點,無需事事排他,太快下定論。

雖然香港的氣候適合種植咖啡,但遇上極端天氣,也會有束手無策時候。2016年1月香港出現特大寒流,有些咖啡樹也給凍死;今年颱風「山竹」吹斷了許多咖啡樹枝幹,或吹甩了葉,也令果實結得不好。天災永遠是農業大敵,咖啡亦不例外。

雖然多年來我一直推廣咖啡種植,但不諱言在香港生產咖啡豆有一定限制,首先是農地不易找,其次是人手操作的成本高。個人認為,在香港種植咖啡,如果單純將咖啡豆推入消費市場,毛利偏低;可考慮將生豆供應給咖啡店,或配合體驗式活動如採摘、加工、烘焙等,方能提高利潤空間。(我很市儈吧,沒法子,農夫也要賺錢。)另外,咖啡在糧食金字塔中畢竟並非必需品,咖啡樹本身對土壤要求亦不嚴格。因此,我建議咖啡樹種在農場的「二線」農地;最優質的耕地,始終用來種菜或主糧較好。

現時,香港已經有幾個農場有栽種咖啡(不點名,自己估估在甚麼地方啦),期望在未來十年,本土咖啡能有更大發展,更多人有機會飲到 from field to table 的本地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