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剋星」,把「環保、不消費、佔領」串了起來。
和兩位前輩打算成立關注消費議題的民間組織,最後團體辦不成,我卻申請到前期經費,於是加入了地球之友當研究員。第一個任務,是做香港的可持續消費研究,同時介紹「不消費日」,並且不安全地構思及推出「常哦行動」。
今(28日)、明兩日是一年一度的「不消費日」(Buy Nothing Day),全球有超過60個城市響應。香港這個鼓吹消費經濟城市,或許不太受落「不消費」的想法,行動多年來未引起迴響。反而活動搞手引爆的「佔領華爾街」,對此城影響深遠。
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組織「廣告剋星」(Adbusters)是這兩項運動的推手,運動理念一脈相承,認為已走偏鋒的資本主義是當今的萬惡之源,鼓勵過渡消費,剝削地球母親,污染大地。在全球化之下,極至資本主義的貪婪,令社會愈見不公義。
佔領運動不是「廣告剋星」發起,卻由它發揚光大。2011年7月,「廣告剋星」推出一張對比強烈的海報,畫面中一位芭蕾舞女郎,「淡淡定」站在象徵華爾街的銅牛身上遍遍起舞,背景卻是從催淚煙霧殺出來、頭戴防毒面罩的差人。套用內地傳播學者胡泳的說法,海報傳遞的訊息是:「以優雅對抗野蠻,以輕盈對抗暴力,以夢想對抗現實。」化諸具體行動,便是從當年的9月17日起,「帶著你的帳篷,佔領華爾街」。
運動強調不要領導,堅持和平非暴力,透過佔領昭告世人:「我們99%的人不能再繼續容忍1%人的貪婪與腐敗」。這打破傳統遊行後乖乖回到順民生活的運動模式,主事者認為,安營紮寨,讓抗爭者即使錯過遊行,也可以在佔領地持續參與和交流,創造更多可能性。
重溫佔領華爾街的運動軌跡,對照香港的情境,策略何其熟悉:佔領城市地標(華爾街Vs.中環、旺角)、去中心化(不要領導)、和平非暴力、對現存龐大建制勢力的不滿(99% Vs. 1%;我要真普選)。
更重要的,是佔領區帶來抗爭者持續參與的獨特時空。連儂牆、自修室、廢物分類回收站、城市耕種等,無不突破過固有運動形式的想像,同時深化運動理念。很多人都健忘了,「佔領匯豐」這場響應「佔領華爾街」的行動,持續十一個月之久。在這差不多一年的光景,駐紮其中的許多公民朋友,互相喙磨香港政經制度的不是,深耕社區共治、城市發展的可能出路,並在「清場」過後各自試驗這些生活模式,促成後來陸續出現推動垃圾分類、Freecycle、食物捐贈等民間新力量。
同樣,這五十多天的佔領運動(包括捱過催煙彈和胡椒噴霧),對特別是年輕人而言,無異是一場洗禮,蛻變為「佔領一代」。就是說,縱管你把旺角、金鐘、銅鑼灣的佔領場地掃得一乾二淨,卻無法毀掉新一代的人心長城。在他/她們心目中,未來的香港,再不滿足於僅僅是個經濟城市,還需要民主、公平和公義。也因此,當權者愈說宗教及體部界沒有經濟價值、月入不足一萬四千元的人會主導選舉,大家只覺得格外刺耳。
這的確是個時代的大鴻溝:頑固而實力雄厚的既得利益者,硬要你成為經濟動物;佔領一代卻急於掙脫掉這個枷鎖。未來,是年輕人的世界,除非你繼續洗腦,裝滿在上位者的一套。但如此一來,你只會失去香港的一代。
朱漢強
獨立環境政策評論員
2014年11月28日
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
註:香港的「消費者力量」,把「不消費日」譯作「無謂消費」,個人覺得是神來之筆,可惜活動後繼乏力。公眾要響應活動,可考慮剪掉信用卡、在購物商場集體假裝喪屍,又或者一大班人在連鎖超市收銀機前推著「吉」車排隊扮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