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人為本

因為工作關係,周二參加了「香港教育劇場論壇」(TEFO)主辦的「兩岸三地戲劇與教育會議2005」。TEFO正式於2002年成立,旨在在香港的戲劇教育工作者之間建立網絡,他們相信:「藝術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及提昇個人素質,致力使香港成為一個重視藝術教育的社會。藉著推廣、倡議、建立溝通網絡及交流、研究及發展四方面的工作,推動社會不同界別層面的參與,倡導教育劇場的精神。」

近年香港的教育改革,雷厲風行,其翻天覆地之處,大概比「强戰世界」還要震撼;而在這一場浩浩蕩蕩、幾近「變天」的教改中,學生、家長、老師自然首當其衝,但由於政府近年大力提倡創意教育,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需要有創造力、應變力、以及具多方面知識」,迎接全球大勢所趨的知識型經濟轉型,就在這一場浩烈的教改中,本地不同的劇場教育工作者,近年漸漸打開了學校、社區的門檻,搖身一變,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界新貴與「浮士德」。所以,本地中小學的「戲劇活動」,已不再局限於戲劇藝術本身的推廣,不少劇場教育工作者正與老師携手合作,嘗試將戲劇融匯於正規課堂(語文、德育、公民教育),以聲音與意象開啟學生的想像,與此同時,也藉著藝術多元的開放空間,培養同學的批判思維、人際關係技巧,建立較整全的自我形象。

由於需要不時進入學校或社區,觀察新一代劇場教育工作者如何用盡渾身解數,企圖打開同學們的想像之門,加上筆者近年也在學院從事一些與創意培育有關的教育工作,聽著會議上不同前線同工親歷的「故事」,每每百感交集。

在會議中,TEFO的幹事會主席陳玉蘭便分享了兩個小四男孩的故事。玉蘭是老朋友,於1998年與同儕成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是個「有心人」。

玉蘭提到的其中一個小男生,是個令老師頭痛的人物,他不獨不愛參予課堂,還要常常生事,老是擺出一副不願參予這類低能活動的樣子。但吊詭的是,他演戲的天份比誰都高。於是,有一天下課後,玉蘭把他留下:「你今天的演出很好啊…我不管老師怎樣看你,但我的確認為你是有能力的人」,小男生不置可否。

如是者,玉蘭往後把這番話不知重複了多少次;到了總綵排那天,玉蘭有一刻卻發現小男生正專注地聽她的每一句話。原來在一次老師安排的試演中,小男生的演出受到所有同學的喜愛,玉蘭想,他在舞臺上找到自己的尊嚴。

玉蘭說得極好,我們的教改强調培肓創意人材,說穿了,不過是為了配合「知識型社會」的需要;學生在教改中成了種種能力的總和,但「人」卻在這個總和背後消失了。

教育以人為本,沒有「人」,老師也好,藝術教育工作者也好,也不過是出賣(自己與學生的)靈魂的「浮士德」。

明報 世紀版 剎那懷想‧天使樂園 22-7-2005


「香港教育劇場論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