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心理學家發現,
當教徒去想自己信奉的神佛時,
大腦中負責「自我思維」的部份,
就會被激活。
這個區域只會在談論自己,
表達自己觀點及分析自己行為的時候才顯現活躍。
於是他們得出一個結論,
就是對一般信徒而言,
他們思考自己和自己所信奉的神佛時是同一個區域。
藉此為據,
心理學家初步認為,
人是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上帝神佛。
這剛好與聖經「神以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類」顛倒。
這個觀點不知道會否會引起基督徒的不滿,
不過,
對於佛教的密宗體系而言,
這根本是基本教義。
即使最初階的學習法門,
就是要訓練學員將自己自身觀想成本尊自身,
企圖將人神的對立面徹底消除。
這當然兵行險著,
因為只要信徒習慣輸打贏要,
很可能就會將自己的缺點以「神力」放大,
以至愈修愈偏頗,
人愈修愈往壞處走。
相反,
如果以本尊的「神力」去抑制自己的缺點,
這又會犯了一神教高高在上,
神優越於人的局面,
回復人格分裂的狀態。
佛法的重點是平等,
無分別。
互供,
是密宗的一個十分注重的觀念,
只要對曼荼羅的圖像稍有研究的人,
必然對當中滿天神佛的互動結構深深著迷。
如果你明白一隊樂團,
在合奏時留出一段讓某種樂器獨奏的效果,
你就一定知道其他的樂器不是沉寂,
而是奏出寂靜的背景音樂,
以配合獨奏樂音的特顯,
其實這不是獨奏,
而是「互供」。
對於心理學家的大驚小怪,
我們,
除了深表尊重,
讓他獨奏一番,
相信,
這也是最好的互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