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禮失求諸野

風水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累積的生活智慧,與建築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最基礎的民房佈局,以至紫禁城的設計,甚至是城市規劃中都涉及了風水的運用,而且這些智慧影響了東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同時亦源用至今,是充滿生命張力而非死氣沉沉的文化遺產。

然而在定義風水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個命題上,其實首先須澄明甚麼是科學和迷信。迷信與科學是不同的思考模式,屬對立性,前者是盲目地相信一些說法,並不加以考察分析,亦容不下批判的空間,如宗教教徙盲目相信教義便是一例;與迷信相反,後者更重要系統性思考,著重於以理性與感知作客觀的分析及反思,即如宗教比較學,則是有系統及客觀地將宗教作研究。然而構成科學的主要原素———系統思考,或邏輯是否只有西方因果與線性式的思維,相對於屬構建性,聯想感應的中國式思考邏輯便因此不可視作科學呢?

由此引伸的,就是用何者對科學的角度為風水學問作註釋才為恰當的問題。

武漢科技大學因風水未有被定義為科學抑或迷信,而悄然將其「建築與風水課」取消,從其面對文化產物時表現出的態度,正反映出自身文化思維的不信任。固執地單一使用西方線式思考模式,忽略了文化相異而產生的思考盲點,不敢冒險將風水放之於學術層面予以公開的討論及研究。

這種對自身的不認同,換個角度就是是對西方邏輯學的迷信。

作為社會上具批評能力的知識份子,我們是撫心自問到底有沒有以持平與理性的態度為傳統文化作保育及發展作建設?有沒有以知識份子應有的膽識與洞察力,為傳統智慧在主流學術文化下,開出一片新的視野?抑或只是茍且地囿於沒有國際定義,而畏首不前?風水未被定義,是因為缺乏了一個專業及客觀的討論平台,而這個平台正是作為文化的傳承者的我們須勇敢地去開創。透過將過濾前人智慧的雜質,並昇華至學術範疇,是能夠避免許多民間智慧不是成了非理性的迷信,便是隱沒於社會之中,有助於提升社群的素質與認同感。這是知識份子的責任,也是一國之民對歷史文化應有的承擔。

近20年中國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快速的發展為國人增添了自信,帶領他們走出了百多年來的艱苦陰霾,然而中國走向富強若只是建基於經濟與國力,對於自身文化欠缺一個反思及過濾空間,盲目將傳統與迷信劃上等號,無疑就是一種暴發戶的心態。一朝的富貴成了自身的局限,只緊抱成功的法則,而漠視之生活的其他可能性,久之則忘掉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掉失了自己的本源。這亦奠定了「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無論是風水、掌相、醫卜等都是中華文化之一部份,是歷經多年沉澱組構而成之智慧,當中隱含的正正就是傳統文化的思考模式,在這些智慧日益受國際關注時,藉以此解讀充滿神祕感的國土時,作為這文化的受眾的我們卻視之如草莽,而非努力為它們作現代的詮釋,此豈不是一大謬誤?我們實沒必要,亦不希望將文化瑰寶棄之於糟粕,好讓一天從資本夢中驚醒時,四下已無故物,才「禮失求諸野」。

(刊於蘋果日報 26/3/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