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國是學會會長 歷史系四年級生 黃宇翔
中大國是學會,今年已是四十二歲,國是學會素以「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為經,以「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為緯。猶記風吹水上鱗,當我還是一年級生,對富有邏輯的推論不太熟悉,對中國和香港的議題不太瞭解,但來到國是學會裡,對民族主義的分析與批判,對普世價值的論爭卻使我印象深刻,在大學裡能看到對真理執著的精神、研究問題的周延,使我認為做個國是的會員、上莊能讓我在成為知識人之路上有所充實,。「書聲出骨氣,國是寄心魂」這國是的口號更讓我有莫名感動,讓我覺得國是學會是個關心社會,更是個探究真理的地方。
尋找問題的故事
「香港往何處去?中國往何處去?」這兩個問題貫穿了國是學會的生命,即使是國粹派,那個盲目愛國的時代,也考慮這兩個問題,所分別只是考量問題的先後次序、側重。而在今日的香港談本土,以至追求港獨,那麼就更需要考慮中國因素、瞭解中國,因為不討瞭解中國,我們無從談起本土的歷史,更無從考量本土價值的實踐。所以討論國是,就是為了更好的本土。思考這兩個問題就組成國是學會思考問題的基本理路。
台灣作家柏楊嘗言台灣在廿一世紀初的困局:「統一乃獨立之鑰,獨立乃統一之門」,描繪當時以至今台灣思考落下的怪圈,描述急統引致急獨,急獨在客觀效果上引致急統。人生的荒謬也莫過如此,想東卻成了西,想西卻了東,這不啻是天下間最大的悲劇。但思考的本身,就是可能處處落入邏輯的陷阱或不自覺的自我矛盾。在國是學會裡,其實也不能完全脫離思維陷阱,也絕不能為問題找到絕對答案。能得到的也許不是知識,也不是定向,而是不確定感,帶著問題來,帶著更多問題走,走到山下繼續起叩問,也許是這個小小的學會能帶給同學的東西。
「國是人」是甚麼?
「國是人」是甚麼?我認為那是知識人的執著與承擔,這未見諸於會章或口號,但在我的國是生活裡感受至深,因為前人用他的生活告訴我這種「書聲出骨氣,國是寄心魂」的精神。首先,這是對學問的執著以及思辯的活躍,那當然要多讀書,其次就是開放心胸去思辯,既梳理自我的思路,也梳理他者的思路,不以我學問多少就視他者視角不足取,大家都是平等討論的自由人。千言萬語難以盡意,還是借用古人的說話方便:「帶著理智上的悲觀主義、意志上的樂觀主義去鬥爭」、中大學生會會歌的歌詞:「迎著風,對著浪,在學問的大海向前航,我們要做為大眾鋪路的橋樑」,在社會尋持公義、叩問真像從來都是既使人灰心、失落,甚至感受到存在的荒涼,但在此中也許才更能見到人之所以是人的價值,即所謂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