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Jumbo】穹頂之下 霧霾背後

原載於《Jumbo》48.1 P.51 – 52
ISSUU網上版:http://issuu.com/_hkbusueb/docs/jumbo_48.1

《穹頂之下》是於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各大視頻網站發布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全片從採訪、調查到製作、演講都是由柴靜領導的。全片長一百零三分鐘,柴靜綜合運用當眾演講、現場演示、視頻展示和網絡傳播四大手段,將「霧霾是甚麼?它從哪裡來?我們怎麼辦?」這些極具科學性的問題娓娓道來。

柴靜的《穹頂之下》一出,來自各方的聲音肆意湧來,筆者不是「挺柴派」,也不是「砍柴派」,只是想通過匯集這些聲音來令大家思考在霧霾背後我們應看到的一些問題。

誤導?

網絡上流傳的一篇文章《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錯誤》,其中獲讚最多的回答指出了片中十條錯誤:有意混淆概念、偽造採樣結果和數據、加工圖片、編造因果關係、竄改資料背景和時間等等。每一條都配有專業的解釋說明讓讀者心服口服。可緊隨其後,又有人發帖《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錯誤的錯誤》,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對上一篇逐條進行反駁,又讓讀者恍然徹悟。可到底孰是孰非讀者也無從而知。

一些人認為,柴靜在視頻裡故意捏造一些因果關係,以及含糊其詞地引用所謂的專業數據,甚至造假,是在誤導公眾。但網絡上另一篇文章《如何寫一篇誤導公眾的文章?》指出,誤導並不一定是貶義詞,有時誤導是為了達到一個公眾能接受的目的。而柴靜本人亦曾說過:「媒體的職責不是提供熱而是提供光,不需要煽動社會的熱情,媒體是在提供光亮,照向黑暗之處。」所以到底這部作品是否帶有誤導性,與她之前所定義的媒體職責是否有衝突,我們還需要專家給進一步的答案。

公共決策?

老瀋在《為什麼穹頂之下沒有說服我?》一文中指出,柴靜這部作品從更為理性的角度出發,引起了公共決策的探討。霧霾的危害具體有多大?這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確切的定論。而許多人以為只要知道霧霾有害就已經足夠了,接下來就應該不遺餘力地去治理它,至於它每年到底是導致十萬人死亡還是五十萬人死亡沒有多大意義。這恰恰是在公共決策層面上至關重要的一點,我們需要知道沒有霧霾情況會不會更壞。

事實上,霧霾帶來的一切後果是我們不敢想像的。霧霾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副產物之一,近期精神病學期刊《柳葉刀》上的文章指出失業率是影響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六十三個國家的調查中,每年大約有四萬五千人因為失業而自殺。此外,在漫天霧霾的同時,北京也是全國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與之相比,全國環境第二好的雲南省的平均壽命卻是倒數第二。所以霧霾治理問題應當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收益-損失分析問題,而不是工業黨和環保小清新黨的整天對罵。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和經濟之間尋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前提是能高開討論,柴靜在這方面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

社會共識?

柴靜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在拜訪石化行業的有關專家時,我的問題如果您覺得尖銳,請不要介意。他說沒關係,你問的都是媒體和大眾關心的,應該向大家公開。」當柴靜把採訪的資料和稿件發給全國人大法工委,以及正在制定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時,她得到了很中肯的反饋和真誠的感謝。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作出努力。簡單的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在柴靜看來,這就是社會共識,也沒有甚麼比這個更加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討論,以形成共識。

隨著紀錄片的播出,憑藉立場正確與否來無條件擁護或否定的站隊越來越多。根據何清漣的說法,對這個紀錄片的相關討論以及引發的爭議,表明了中國社會已無法完全取得社會共識。從社會學角度解讀,中國社會利益分化十分嚴重,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已經不可能再形成任何社會共識。有些甚至已經形成極端對立的局面,以致很難在不同利益的基礎上形成社會共識。

輿論?

輿論學之父李普曼評價媒體的作用:「它就像探照燈的光束一樣,不停地照來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從黑暗處帶到人們的視域內。」這個世界往往有太多東西被屏蔽、被忽略,因此我們需要能夠引起公眾注意力的領袖來把那些黑暗的領域照亮,特別是事關每一個人利益的公共領域。鳳凰網的評論文章裡就提到柴靜在這方面其實起了很大的作用,雖然在大氣污染方面她不具備專業素養,在這個領域裡號召力、影響力、洞察力比她厲害的也大有人在,但她以個人責任感和號召力讓更多人看到他們應該關注的地方,將一個事關很多人的公共領域從黑暗裡照亮。她的意見也許不夠專業、客觀,但正是因為把這件事情公開地暴露在大眾面前,引發各個陣營的爭相討論,從而形成公共輿論事件,使得更多具備專業質素的人介入其中,關注、反思、討論、糾正、補漏,並繼續傳播。這便是輿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

但凡一個新事件誕生,肯定無法避免各種質疑與批評。有人將她的私生活傳得沸沸揚揚,描述得繪聲繪色;有人不屑她以女兒病情開場來煽動公眾情緒;有人說她趕在兩會開始之前將紀錄片發布別有用心;有人說她陰謀論,站在發達國家的立場上設置陷阱以使中國經濟停滯⋯⋯所有的這些輿論都在懷疑她的動機是否站在了道德的至高點。這些可以說是輿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很多評論只是集中在對柴靜私生活和片子的瑕疵咬著不放,由此我們也可以見到輿論的指向性有多重要。

儘管如此,人民網和環球時報的力挺,剛剛上任的環保部長連夜點讚,都說明了柴靜對社會熱點的洞察力和把控度巧妙有力地起到了輿論導向作用。雖然它不見得十分具備專業質素,也不見得對未來的發展有建設性的意見,但它以直觀的表現形式、簡明的表達手法以及巨大的傳播效應讓霧霾這個話題在公眾生活中變得更加清晰。與柴靜的人生軌跡極其相似的前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崔永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穹頂之下》這部深入淺出的紀錄片起到了一個對公眾的啟蒙作用。正如《南方週末》環保記者汪韜所言,《穹頂之下》的影響力可能超過這幾年他採寫關於霧霾報道的總和。

後記

在《穹頂之下》播出後所引起的這一系列評論與爭議,有讓人看到光明積極的一面,也有讓人感到力不從心的一面;有站在民眾的角度給出意見的人,也有混淆是非隨意站隊的人。柴靜曾說過:「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是容易形成判斷,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強烈的單純判斷。」希望通過本文,同學對於《穹頂之下》能夠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從而形成獨立於旁人的判斷。

主要參考資料:

老瀋,老瀋一說,《為什麼穹頂之下沒有說服我?》,02/03/2015
汪韜,南方週末,《柴靜霧霾調查:只是為了我的女兒》,28/02/2015
人民網,《人民網專訪柴靜:『人去做什麼,是因為心底有愛惜』》,28/02/2015
鳳凰網,《獨家評論:為什麼是柴靜,而不是CCTV?》,01/03/2015
澎湃新聞,《崔永元談柴靜紀錄片──如果霧霾從此治好,還要有關部門幹啥?》,28/02/2015
沙小皮,視覺誌,《讓柴靜消失》,01/03/2015
楊早,《我與柴靜的私人恩怨》,01/03/2015
國情,《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文字版實錄》,03/03/2015

浸大編委 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busu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