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以“爱国”主导政教关系实则干涉宗教自由
昝爱宗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据2007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2003~2006年在中国30个城市对4569个样本的抽样调查,及其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比例的推算,中国16岁及以上的公民中31.4%的人有宗教信仰,估计中国目前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在3亿人以上。据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在《中国宗教报告2008》中的说法,就中国当代宗教状况而言,这一结果使"以往中国信教人数只有1亿人"的说法受到挑战。中国人口达13亿,有3亿信众比例并不高,但已是2005年4月官方公布的官方数据的三倍。
官方只承认中国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若把各种民间信仰等各类"宗教"算进去,上述报告为3亿的数字则显然估计少了,因为多年前海外统计机构就有中国民间信教人数有近3亿人,其中基督新教和天主教近1亿人的估计。而按中国官方的说法,则是信众人数更少,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系政府批准的新教组织,该组织发言人估计,至少有2000万市民在官方教堂做礼拜。2008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中国部分(美国国务院发布)援引佩尤研究中心预计,约有5000万到7000万中国基督教徒信教未经政府批准。另据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报道,有530万人来其教堂中做礼拜,并估计,还有1200万甚至更多的人在不隶属于该爱国会的未登记天主教教堂中做礼拜。此外,政府宗教官员的说法又不一样,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王作安在公开发表的《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一文中称:通常的说法是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宗教,这仅仅是一种统计加估计的结果。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统计,基督教信教人数为1600万人,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的70万人相比,增长十分迅速。这个统计数字不包括那些不进经政府登记批准开放的教堂(活动点)的基督徒,因此基督徒的实际数量比这个统计数字要大(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统计,我国有天主教徒550万人,这个数字包括了受天主教地下势力影响的教徒)。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不进开放教堂活动的基督徒少于在开放教堂参加活动的基督徒。国外有的机构宣称中国有6000万~8000万名基督徒,"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或者纯粹是炒作"。
中国信众人数到底多少,恐怕是一个敏感数字。中国官方向来"宗教无小事",宗教往往与政治脱不开干系。根据中国"政教关系"之中"政"与"教"各自的特点,实际上是宗教学者卓新平所称的中国特色的"政教主从"(即"政主教从")等关系,而其处理乃靠"法律"来进行,政府进而"依法"对宗教"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监督、掌控。这里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往往不是法律,而是政治,中国政府对宗教的敏感和监控,在政治优先的"爱国爱教"的条件主导下,是无法使"政治的归政治"、"宗教的归宗教"的。卓新平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问题与思路》论文中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性"或"准政治性"构建,也正因为这种"政治化" 才使之具有"合法" 或"官方宗教"的地位。这种定位在"爱国爱教"的鲜明口号或标志上得以体认或确认,所蕴含的乃是政治与宗教的正面结合,以及政治为其前提和基础、宗教依此来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结构。在此,"爱国"是政治意义上的,"爱教"则是信仰意义上的;"爱国"更多表现在社会活动、政治参与上,而"爱教"则主要为内心情感的流露、精神向往的追求。当两者统一时,政治和宗教均能发挥其社会正功能;但一旦两者出现矛盾或对立,其社会负功能亦会显现出来。因此,政治与宗教的这种"结合"乃"双刃剑",不能幻想其只会保持一种"功能"。例如,若分析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宗教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导下的存在状况,当时"爱国"显然比"爱教"有着更为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若不"爱国"则不可能真正"爱教",甚至会导致宗教的生存危机或迅速消亡。这样,"爱国爱教"且"爱国"在先、"爱教"在后乃成为中国内地几十年来宗教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定式。在今天"全球化"宗教跨国际、跨民族、跨地域的"普世性"诉求中,虽然不少国家和地区仍会靠其宗教来维系、保护其"国"之生存和发展,但同样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以"普世信仰"支撑的"爱教"淡化、架空或放弃"爱国"的迹象和动向。所以,靠"政治"来支持或支撑"宗教"有其相对性和"失效"的可能;反之亦然,若用"宗教"来维护、帮助"政治",同样会出现其缺漏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在趋于越来越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当代社会,"政教关系"已多元嬗变、日益复杂,中国以往以"政"主"教"或靠"政"定"教"的局面正受到挑战、经受着考验,这在当今宗教建构、体制之复杂重组上已显端倪。
真正让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才符合普世价值下的和谐社会要求,才不至于任由市场经济导致信仰真空和价值混乱。宗教通过宣讲教义,引导教徒心灵得释放,摆脱物质诱惑,化解焦虑和不满,达到心理平衡和内心安宁,宗教的这种教化功能不仅对信众有教化作用,对一部分不信教的人也会产生吸引力。人生在世,需要有精神寄托,不信这个就信那个,尤其是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人们会更加重视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追求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就成为一个重要选项。由此可见,物质财富的多与少、文化程度的高与低,都不是人们是否信仰宗教的终极因素,需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及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此意义来说,中共官方若爱中国而非单单维持一党执政之私,就应当尊重信仰自由,"政治的归政治"、"宗教的归宗教"(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停止以"爱国"为名干涉或监控宗教自由,开放对《圣经》的出版、印刷、发行和进入新华书店和图书馆的限制,自由出版各类基督教宗教信仰读物,和谐宗教信徒,开放海内外信徒及教会到中国自由传教,开放家庭教会,这样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富有成效实现基督化,甚至13亿人都是基督的信徒,别国就不会动辄对我进行有关"迫害宗教"及"侵犯人权"的指责了,中国就会真的能够早日实现大国崛起、树立大国价值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