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嚴峻的可續發展前景
南亞海嘯災情仍持續擴大,至今已經造成逾十五萬人的傷亡。面對此等天災的肆虐,我們除了掩面嘆息,並且發揮人飢己飢的精神號召大眾努力捐輸之外,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也是在浩劫之後應有的教訓。
以中國為例。從北京的首都國際機場起飛,不消五分鐘,映入眼簾的竟是滾滾的黃沙,似乎也只有在這一個時候,人們會驚覺沙漠化的危機不再只是沙塵暴的擾人侵擾,而是切切實實攸關生存的大事。對此,關於中國是否該遷移首都的討論,已經提上議程成為學術上、政策上矚目的焦點。在南中國的深圳,清早起來整個城市卻掩蓋在霧氣之中,正當以為是濕氣濃厚的「浪漫城市景觀」,沒想到接近中午天空依舊灰矇一片,才知道是因為大量城市發展與地鐵整建的工程所遺下的註記。污濁的空氣,可不理會什麼邊界出入境關卡,在季風的助威之下越過深圳河直撲新界、九龍、香港市區。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官員朗朗上口的戰略與政策,尤其在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今日中國,也是決定改革開放在日後會產生何等社會與生態影響的關鍵。以能源問題為例,中國至今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年消耗二點七億噸,並且每年以百分之七點五的速度倍增,比美國高出七倍。火熱的國內汽車市場助長了爆炸性的能源需求,然而這一個後進國在「趕超」的同時,似乎也不怎麼學習到「前輩們」的慘痛教訓;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實際上也比不上石油安全等戰略考慮。
筆者的建議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歷經了開發區熱、房地產熱的沿海城市,主事者也許應該在「宏觀調控」之餘,也調整對於土地利用、都市發展的思維,認真地借鏡世界各大城市的經驗,避免日後付出更大的代價。然而「可持續發展」不單只是著眼於再生資源與環境保育等的工作,其他諸於疾病的預防,教育的推廣、貧窮的扶助也是廣義「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而這部分問題的解決,更有賴開放的傳媒管道、平等的法律保障以及重視民主與人權的制度,方有可能達到。而中國,離那一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看到南亞海嘯的災後慘狀,確實令人鼻酸;然而,誰說人禍不更甚於天災呢?
Jackson Yeh
200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