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碼頭得到九號﹝左﹞和十號﹝右﹞碼頭變身加盟,upgrade成「超級皇后碼頭」。
八年前的六月我在熱戀中,幾乎每晚深夜離開報館後,都會和女朋友由灣仔軒尼詩道穿過柯布連道行人天橋,再穿過入境處、中環廣場和會展的公眾通道,再步行三百公尺到「鬼影都冇」的會展新翼回歸紀念碑──戀人總覺得海濱比較適合談情,亦只有熱戀的傻勁才讓我每晚忍受那接近六百公尺的步程而無知無覺。
政府在「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的公眾諮詢文件中提到,要「締造朝氣蓬勃的海濱」、及「讓市民更容易前往海濱」﹝諮詢文件第六頁﹞。我很懷疑,這班規劃師除了辛勤地對着抽象的地圖和電腦模擬軟件外,有多少實地步行考察﹝也許他們都在開車﹞。在港島北活動的市民都知道,灣仔告士打道和金鐘道以北的商業區,一過八點就冷清如死城﹝灣景中心的平台餐廳群是近年的例外﹞,政府幻想要令比死城更遠的新海旁「朝氣蓬勃」時,是否應先研究一下灣仔和金鐘的「死因」,再對症下藥。
還有更奇怪的事。所有人都知道文化藝術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殺手鐧,西九文化區的肥豬肉形象已經深入民心,但原來政府也打算將灣仔藝術中心及演藝學院對開的新填地,興建「三幢十三至十七層」的文化藝術設施﹝文件第廿四頁、下圖藍圈﹞。都是藝術文化區,為何政府在西九打鑼打鼓,灣仔的文化區卻低調至此?
有人說,因為這個計劃叫「中環新海濱」,灣仔的部分就難免畫得馬虎點,實情是連核心的中環部分也疑點重重。譬如那條橫亙在大會堂前、闊四十公尺的P2路,通車後預計的交通流量有多少?是否確保市民能舒緩地步行過馬路?規劃署在諮詢文件中沒有列出相關的數據,卻要求市民選擇行平台還是行地面﹝文件第廿一頁﹞。其實很多市民最希望海濱以行人優先,在香港,我們太習慣「人讓車」,行人經常要上天橋下隧道,對傷殘者和長者構成很大的障礙。這回我們為什麼不能立個先例,在規劃時就訂立「車讓人」的原則?可是,諮詢中並沒有選項,市民難以要求將P2路收窄或者限制車流車速。
你信不信這條比干諾道還寬的p2路﹝紅x所示﹞可以讓行人橫過嗎?
最令人氣結的還是有關皇后碼頭重置的部分﹝文件第廿七至廿九頁﹞。諮詢的基本是提供足夠資訊,讓市民有真正的選擇。皇后碼頭的重置是一項歷史建築保育工作,如何才算做得好應按國際公約的標準來判斷──所有特區政府認可的國際保育憲章都非常強調原址保存的必要,特別是,皇后碼頭的保育不單是建築物的保存,更是「歷史場地」﹝即皇后碼頭與大會堂之間的空地﹞的保存。將皇后碼頭搬去新海濱,與九號十號碼頭結合成「超級皇后碼頭」﹝見上圖﹞,在回歸後的二零零八年不單在政治上顯得無恥,也令原來代表殖民地統治及民間抵抗運動的「歷史場地」再無跡可尋,實在愚不可及。
這些都是清清楚楚的論點,民間團體講到嘴皮都破了。市民選擇什麼筆者當然尊重,但前提是規劃署不能刻意厚此薄彼,不講清楚原址重置的論點,卻硬銷「搬去海邊恢復功能」的選項,胡說什麼令碼頭「重現生機」﹝文件頁廿八﹞。
有時真不知道,特區官員的腦袋裝的是什麼。當年忤逆民意把維港填了,現在就應該更細心研究如何做各部分的規劃,仔細回應專業界提出的質詢﹝英文報章幾乎隔日就有評論﹞,但發展局的官員卻好像把皇后碼頭搬出海邊視為是次規劃中最重要的﹝政治﹞工作。由五月初開始,發展局高官配合各區民政處,巡迴到十八區區議會推銷中環新海濱規劃,重複的廢話一大堆難免,關鍵的是,保皇議員到最後總會動議將皇后碼頭搬出海邊。至今,灣仔、東區、中西區、屯門、觀塘、荃灣和西貢區議會已經通過了動議,部分更是一致通過﹝西貢區議會仍未上載錄音,我是致電查詢的﹞。
很奇怪吧。屯門和西貢等新界區議員,幹嗎如此關心皇后碼頭碎件的歸宿?屯門區議員蘇炤成在五月六日一語道破:「好出奇政府來問我地意見......你地政府都是因為有環保人士反對,於是周圍到區議會攞意見,攞多D支持。我地支持唔緊要,但希望政府以同樣的公道對番我地。」
ps:立此存照
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屯門區委任區議員劉智鵬,是屯門區議會動議的和議人,他在五月六日的會上表示:「皇后碼頭已經拆了,任何方式的重置都已經不能有文物保育的效果,碼頭如擺海邊用得番,就會比放在人工湖旁邊得個樣,更加附合保育的價值,因為之後五十至一百年都可以用。重置方面,這個方向應該是比較實事求是,值得考慮。」劉教授在一百字的發言內也可以做到自相矛盾,其中高妙實在難以參透。
此文的原版本刊零八年六月七日明報
最上兩圖取自規劃署提供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