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記者報導〕相信不少去沙田寶福山拜祭先人、去沙田宜家傢俬逛街、去康文署總部上班、或者只是去球場踢足球的人,途中也會問一個問題:究竟排頭村的村民為何掛滿橫額,反對建橋呢,又點名指議員和官員漠視意見,而且還反對了數年?這個報導大概會給大家一個答案。然而,獨媒並不就此停筆,我們希望探討未來一兩年的社會焦點──地區政治。這牽涉到鄉事委員會、居民代表和區議會這三角關係,以及工程費用引申的政商糾結關係。
其實,是村民主動找獨媒的
村民藍啟豪(Gary)看到港台節目《數碼起義》,訪問了獨媒,覺得本網可以「可為弱小社群發聲」,於是邀約了解。六月底,Gary連同村長邱建民與我們在排頭村見面,村內掛滿幾張白底紅字的橫額,指名道姓罵出賣村民的人和地產商。
[圖二:村長邱建民〈左〉和藍啟豪(Gary,右)與我們討論天橋方案爭議。]
村落和爭議背景
坐在排頭村青年會內,兩位村民先介紹村落背景。今天的排頭村,其實只是昔日的一部份。今天的新城市中央廣場和政府合署,當年也屬於鄉村。政府六七十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新界,於是向村民收地。日後也建了很多公共設施,例如火車站和康文署。地產商也不甘示弱,新鴻基在其他村落購入新界土地和換地權益書,又競投沙田市中心的商業用地,一步步建立所謂的「沙田心臟」。新城市中央廣場和沙田政府合署,分別於1995年和2002年啟用。連同1990年建成的寶福山和1994年落成的康文署總部,以及排頭街的的士站、小巴站和穿梭巴士站,附近形成了今天的人流。
[圖三:由於行人路狹窄,下班時,人們往往要經村內通道才能上港鐵站。
人流多,對村子有好有壞,好的是帶旺店鋪生意和提升村屋價格,壞的是影響治安和難以維持鄉村特色。邱生強調商業發展和鄉村生活一直都是和諧配合的。邱先生指出現在由火車站行至中央廣場的行人路原是屬於排頭村,村民也不介意方便各方路人使用。而面向馬路的村屋,也衍生了形形色色的店鋪。村口的涼果檔就吸引不少傳媒採訪,春秋兩祭的時候,又有很多人買元寶蠟燭。
然而,村民的忍耐力到了極點。方案解決不了問題、推卸責任、不理民意、破壞風水、損害生意、政商糾結等等,都是村民反對建橋的理由。先讓我們了解方案到底如何。簡單來說,天橋工包括興建兩條行人天橋,一條沿排頭街連接沙田火車站巴士平台及新城市中央廣場,另一條連接新城市中央廣場及沙田政府合署。跟據運輸署在今年五月交給區議會的文件,建議如下:
政府正與發展商商討天橋計劃,預計可於今年下半年刊憲。若刊憲階段有市民反對,會按照既定程序處理(文件沒有指出何謂既定),預計需時六至七個月。與此同時,發展商可進行詳細設計,若反對意見獲適當處理,發展商便可招標。預計最快可於刊憲後一年動工,工程需時約兩年至兩年半,即天橋最快最快於2013年底完工。
議員和委員以三十六票一致通過議案。
[圖四:灰色方格內為原本建橋方案,來自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10年5月4日的討論文件。]
[圖五:排頭村原居民藍啟豪質疑在《Take Me Hone》刊載的圖片,為何在這狹窄環境建橋卻不用斬樹。]
Gary帶我們走了一遍原方案的走線,解釋天橋為何解決不了人流和人車爭路的問題,以至村民強烈反對。
一、建橋無助解決問題
a) 天橋不加設接駁樓梯:如果市民要從港鐵站前往乘小巴或的士,或者來往康文署,或者排頭村居民他們要麼選擇乘升降機,要麼就不用天橋,沿用現時路線。連帶由於人流改變,行人路就不會加建上蓋,路人繼續日曬雨淋。
b) 村民不相信建橋不用斬樹。村民稱現時的一排樹是為了擋住現時的行車天橋和阻隔汽車廢氣。他們認為如果要建橋,樹木一定要斬掉,至少要除去部分,廢氣就會直接吹進村內,嚴重影響生活。
二、影響風水和生活
這是區議員、報章和一般市民認為村民反對的理由。邱先生和Gary不否認這是原因,但稱今時今日的環境以大不如前,如果硬要說風水,那村民應早就反對。他們認為橋的高度跟祠堂和村口的村屋平排,途人很容易望進屋內,居民或會受煩擾。
而橋墩會設在現時行人路上。在2006年,顧問公司建議擴闊行人路以放置橋墩,「以及增加其跨度,以避免柱躉會直接對正祠堂正門,以減低對村民的影響」,但村民認為收窄行車路,會對路人和車輛更危險。再加上前文提及的斬樹和廢氣,以及工程進行時可能會損害村內的古跡,村民擔心排頭村居住環境進一步破壞。至於生意,有村民也坦言一定會受損。例如在落橋位附近,賣紙紮用品的藍太,就認為建橋後,途人不會特意走到路面,進村買衣紙上寶福山和其他寺廟,打擊生意。根據會議文件,工作小組得悉受工程影響的三所排頭村村屋的業主曾書面要求新鴻基為興建行人天橋令其物業價格下降和生意額下降作出補償。
三、輸送人流,輸送利益?
第一和二點建議,明顯鼓勵市民多用天橋。即是說,去政府合署或寶福山的市民,先要到新城市中央廣場。其實,這條橋是新鴻基斥資興建的,而維修和保養就是路政署負責,區議會認為這仍是公共基建設施。其實,新城市中央廣場在翻新時特意加設一個天橋出口,又預留位置建通道連接政府合署,配已現在的扶手電梯,成為一條龍。難怪2006年1月自由黨李躍輝議員道出了建橋動機:「行人天橋建成後,除可方便往返政府合署的行人外,亦會增加新城市中央廣場的人流,提升新城市中央廣場的租值。」Gary和邱先生認為其實誰斥資建橋不是最重要的爭拗點,爭拗點是為何區議會不肯認真聽取村民的替代方案,以及在政府在項目未通過前,以工程已籌備為項目刊登憲報迫使議員支持,同意顧問公司的原方案。
「我們不是反對建橋,我們是反對路線。」
由新城市中央廣場建成開始,政府已經明白到現有行人道路不勝負荷,但還把原本在火車站旁的政府合署搬到中央廣場側。村民更氣憤把阻礙舒緩人車爭路的責任推給他們,不理會是當初政府製造出來的「事實」,妄顧村民生活。Gary多番重申阻止建橋並非想交換甚麼利益:「雖然我諒解,但還是很害怕別人誤解我們是只為了賠償、貪錢的人。」
村民絕非只破不立,其實在2003年已經提出另類方案。大意是天橋由港鐵站巴士落客站開始,先將天橋分別接駁至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和沙田街市,再駁至新城市中央廣場,中途設升降機方便市民到乘車。村民認為這會增加工程支出,但這才真正改善人車爭路和擠塞問題,又減低對排頭村的影響。顧問公司代表回應若行人天橋繞經康文署,傷殘人士便不能使用行人天橋,有違守則,方案不獲接納。後來顧問公司在2006年提出第二方案(註)之後,支持原方案的地區人士反而增多。
市民不大清楚另類方案,可以理解。我們在採訪藍太太的同一日,也問了一位在康文署下班的女士,她贊成建橋,不用受太陽曬,但她不知道原方案的潛在後果,以及村民的反建議。另一位在小巴站附近等穿梭巴士回馬場的女士,就覺得雙方面都有考慮,並認為新方案會增加開支,但如果能夠減少村民不滿,她也傾向支持。有趣的是,連現任區議員也不大清楚。當Gary和我們在七月初會見區議員(並不是他選區的),諮詢他們的意見,兩位均以今屆是第一屆參與區議會為由,解釋不清楚村民的另類方案。其中一位在得知村民建議後,回應「幾好喎」。不過,她附加了一句,建議村民正式提議,Gary隨即回應村民無法獨力聘請規劃師訂定方案,實難為了他們。
[圖六:排頭村村民建議的方案,天橋可連接康文署、沙田街市、港鐵站和中央廣場,中間有升降機和樓梯通往的士站。]
結語
本文首先帶出排頭村建橋爭議的背景,區議會/顧問公司與村民的理據,以及背後的政商糾結、人財輸送。回顧在2002及2006年的討論,區議會內都有來自排頭村的代表和其他議員,提出「先勘察、後刊憲」,以確保各方利益。今天他們批評區議會「零諮詢」、「靜雞雞」通過,更於五月方案通過後才於一位並非其選區的區議員得知這結果。邱先生慨歎在這場多年的爭議,一不留神他們就乘虛而入。這句其實是反映幾年來鄉事委員會、村代表和區議會這三角關係的拉扯,重心是鄉政與區政的衝突。請留意下一篇文章。
註釋
第二方案是指將行人天橋的柱墩位置修改,將原先設置在排頭村對開的三支柱墩遷移至現有的行人斜坡的另一邊,即近九廣鐵路,以減低天橋支柱對附近村民影響。另外,排頭村兩所祠堂對開的一段天橋亦會增加其跨度,以避免柱躉會直接對正祠堂正門,以減低對村民的影響。不少區議員認為原方案能為前往政府合署的市民提供較直接的途徑;而第二方案建成後,行人路會較狹窄,未能有效疏導日益增加的人流,加上自提出第二方案後,支持原方案的地區人士增多。行人天橋的柱躉會放置於擴闊後的行人路面上,因此柱躉不會對排頭街的人流造成影響。此外,排頭街行車路收窄後,仍能維持兩線符合標準的行車道,因此排頭街的車流亦不會受影響。另外,顧問公司代表認為在排頭街地面加設升降機的位置是最適合的。最後,委員會大比數支持原方案。
參考資料:
星島日報,〈新城市建橋 村民火滾〉,2006年2月7日。
香港經濟日報新界東生活區報,〈排頭村民:誓死反建天橋 多年爭拗未息 區會「靜雞雞」通過議案〉,2010年5月20日。
明報新界東專線,〈火車站行人天橋 採原方案不移橋墩〉,2006年2月4日。
明報新界東專線,〈建行人橋影響風水 排頭村堅持要先勘察〉,2004年7月17日。
沙田區議會文件:
2002年度第一次會議紀錄初稿,會議文件STDC 1/2002,2002年1月25日。
發展及房屋委員會2002年度第四次會議記錄初稿,會議文件DH 4/2002,2002年9月2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03年度第一次會議紀錄記錄初稿,會議文件TT 4/2003,2003年7月15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04年度第四次會議紀錄記錄初稿,會議文件TT 4/2004,2004年7月8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06年度第一次會議紀錄記錄初稿,會議文件TT 1/2006,2006年1月5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09年度第一次會議記錄,TT1 / 2009文件,2009年1月6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09年度第四次會議記錄,TT4 / 2009文件,2009年7月7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10年度第三次會議記錄,TT 3 / 2 0 1 0文件,2010年5月4日。
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10年度第三次會議報告錄音,2010年5月4日。
沙田‧香港,〈九約源流:排頭〉。
沙田‧香港,〈人物專訪:新市鎮創建里程碑:訪問陳啟銘先生〉。
特約記者:呂君豪、易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