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份角逐奧斯卡最佳電影的華人代表李安《斷背山》,最終不幸落敗,這到底是甚麼原因呢?對於這個消息,筆者相當不解,而且感到好奇,曾經也替李安感到不值。難道洋人的社會,華人始終抬不起頭嗎?華人與洋人直到今日仍存在著那麼深的種族芥蒂與隔膜嗎?後來,筆者親自看了《衝擊效應》(英文原名《Crash》)一遍,終於明白到種族歧視的可怕。自此,對於奧斯卡的結果,開始沉默下來……
黑白之間的「潛藏」政治
------ 是「衝擊」,不是「歧視」
首先,《衝擊效應》的敍事(Narrative)方式,有值得一說的地方。有別於傳統電影的線性敍述,《衝擊效應》以一種含有後現代(Postmodern)意味的「拼湊」(pastiche)方式,敍述整個故事。所謂「拼湊」,是電影剪接常用的伎倆,只是在後現代大師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理論裡,把這種漸趨普遍的現象隆而重之地算在後現代的藝術裡,而事實上,眼看今日的電影世界,的確愈來愈多這類突出「拼湊」玩味的作品。故事講述「種族歧視」,不,筆者不喜歡以「歧視」二字來形容種族不和的關係,而在片中,觀眾看得最多的是不同種族之間由誤會、憤恨、不平而來的種種衝突,導演海吉斯(Paul Haggis)亦正是以「衝擊」來點出片題。「衝擊」說明了比「歧視」更具爆破的種種力量,而在這些爆破力量之間存在著的是均勢,多於強弱的分別。
------ 是「觸碰」,一個社會網絡
「這是一種觸碰的感覺,走在現實世界的任何一座城巿裡,你會被別人遇上,或者是和別人擦身而過。」
西方哲學大師傅科(Foucault)解釋權力關係的時候,曾說只要有主導(dominance)力量存在,就一定會有反抗(resistance)的力量出現,這是無法避免的。散諸於洛杉機關於種族衝擊的零碎故事,導演以「縫合」(Suture)的方式,把它們一一串連起來。這樣彷彿在玩弄剪輯技巧的手法,卻給故事要敍述的種族題話帶來更具份量的震撼氣氛。在生活之間隱藏著的「東一個故事」、「西一個故事」,表現出來的是種無法喘息的交錯感覺。
當彼特和安東尼搶劫一輪林肯領航員休旅車時,他們憤怒地大肆談論著非裔美國人的種種不平等待遇,遇上正值參選的州檢察官瑞克卡波與妻子珍之間正在吵架,「這是一種觸碰的感覺」,這中間彌漫著一種似乎即將要爆發的大事;同樣駕駛著林肯領航員休旅車的另一對非裔美國人電視劇導演卡麥隆塞爾與其妻子克莉絲汀,正值回家要親熱的途中,遇上警員萊恩與警官湯姆漢森,這亦「是一種觸碰的感覺」,同樣存在著即將要爆發的張力;還有伊朗移民哈法與賣鎗店主之間的「觸碰」,鎖匠丹尼爾與珍之間的「觸碰」,再到哈法與丹尼爾的「觸碰」。一對一對的人與人之間似乎並不存在任何關係,但是各自像一個浮標(node),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絡(network),感覺就像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力量。這種張力感,把整個城巿牢牢地覆蓋著,而活在裡面的人,不論是白是黑,都受著長年緊張的氣氛,似乎緊緊地被束縛著。
------ 不是「觸碰」,網絡內是處處「衝擊」
「在洛杉機,沒有人會觸碰你。」
城巿的大街裡,彼特和安東尼在街頭遇上瑞克卡波和珍。他們不假思索地便即施以暴力狠狠把瑞克卡波和珍拖下車,並劫去了他們的車子;卡麥隆塞爾與其妻子克莉絲汀被萊恩與湯姆漢森意外的遇上,湯姆漢森毫不猶豫地盤問,並於卡麥隆塞爾的跟前,把「穢手」從他的妻子克莉絲汀兩腿之間向上摸到敏感位置,極其羞辱。這些種種,與其說是「觸碰」,不如說是「衝擊」。
人來人往的一個城巿,到處暗藏衝撞的可能。伊朗移民哈法與賣鎗店主,因為語言上的問題,爆發衝突;鎖匠丹尼爾受到白種女人珍的不信任;哈法因為店子受到破壞,以為丹尼爾所為,逐不問理由,向丹尼爾狠狠打了一鎗;還有,萊茵因為老父久病與黑種女人為醫療問題,而引起衝突;湯姆漢森與萊茵之間的不和;卡麥隆塞爾與妻子克莉絲汀的吵架……由看似沒有關係,到互撞在一起,即成衝突,這個城巿就似乎普遍存在著這種吵鬧不休、生死相搏的關係。
------ 衝擊效應?
「我們總是躲在金屬和玻璃的後面,大概因為太想念那種觸碰的感覺,才會彼此互撞,只為了重拾一點感覺。」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Orientalism)述說西方以第一世界視野,來理解第三世界,而第三世界的真相慘被遭到無聲無息的扭曲。白種人與黑種人表面沒有分別地走在最文明的城巿大街上,可是暗地裡,卻是處處暗藏衝擊。白種人無法虛心理解黑種人,黑種人亦無法放開懷袍了解白種人,一個黑白種人湊在一起的城巿,不斷衝擊,到頭來,換來的只是種種恐懼與漠然。
彼特和安東尼劫去瑞克卡波和珍的車子,在大街上卻撞倒了一個華人,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恐懼,不過,當他們與卡麥隆塞爾發生衝突,遭到警察的追捕,他們開始有了真正的恐懼。彼特和安東尼以暴易暴的方法,與白種人抗衡,最後換來一個死亡,一個走過死亡邊緣而大悟。這是導演的巧妙安排,死的一個是曾經有意與瑞克卡波勾結的黑人長官弟弟,這是一種報應嗎?而殺死他卻正正是警員萊茵,萊茵開鎗之際,一臉茫然。警官湯姆漢森在一場交通意外中,拼命拯救了克莉絲汀,克莉絲汀報以回眸微笑,這是他對黑種人的一種贖罪嗎?伊朗移民哈法一怒之下,打了一槍,正正「天使」化身的鎖匠丹尼爾女兒撲了出來,救了他。這一幕隱隱約約充滿了耶穌拯救世人的意味…… 而被救的不只是丹尼爾,而是來自伊朗的哈法。哈法說「她是我的天使!」放在國家喻言裡,又似有暗指美伊之間的關係。最後,被撞傷的華人因為得彼特和安東尼送院而獲救;安東尼亦以釋放販賣人口車子上的各色人種,包括泰國、尼泊爾、柬埔寨等為結束……
人種之間只有善意的對話與接觸,才有希望!
《衝擊效應》解讀洛衫磯這個城巿,深入探討人種之間的話題,並對人種和諧共處,寄予了深切的盼望,而《斷背山》同樣寫美國,但是探討的是西部曾經的兩個男人愛情故事,一句「我發誓」,對異性戀的社會,給予同性戀一點正面的希望。兩者都是非主流的話題電影,而讀來《衝應效應》給筆者的感覺是相當深刻,與《斷背山》相較,絕不輸蝕。
~~~~~~~~~~~~~~~~~~~~~~~~~~~~~
每個城巿都有它自身的故事,看了《衝擊效應》說著異國人的城巿,不知怎的,筆者想起一部剛過去不久的中國電影《長恨歌》。以時空來說,《衝擊效應》講人種問題是從「橫向」出發,而《長恨歌》講的歷史哀愁則是從「縱向」出發,這是最大的不同。筆者深想中國人也有屬於中國人的故事,中國上海也有它自身的故事要說,而最有趣的是這個屬於中國人的城巿,過去百年一直都在與香港跳舞… … 香港的起,上海的落;上海始起,香港始落。忽然,好想看多一遍《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