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龍應台:「我們需要好的文化政策!」

按:隨黃英琦等幾位幾位西九聯席成員給「揭發」接受李兆基的鉅額捐款興辦學校後,除了官商勾結,民商勾結或者大有機會成為下一輪的討論焦點。但商界是否只會勾結,不幹其他?西九的爭議,根本的問題大概是特區政府的文化政策和商界的角色,龍應台在台灣的經驗,上述兩大元素皆有,雖不少人可能已很熟識,但面向公眾清清楚楚地說一遍的機會,看來卻是多多益善,令我們對商界的神經過敏發得有建設性。

------------------------------------------

思索香港 構築未來 「我們需要好的文化政策!」

面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廿一世紀的大都會,尤其是亞洲城市,容易失去自我。長遠而言,要怎樣走下去,都市才能延續、才具魅力?文化的保留與繼承,相信就是知易行難的答案——文化可令每個城市性格獨特;文化遺產可為城市作厚實的鋪墊,構築未來。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和建築系合辦之「思索香港」系列講座─「我們的城市怎麼了?——北京、台北、東京的城市眺望」前日舉辦,邀來三地為古蹟、社區文化、環保方面努力的學者與居民,分享他們在保存城市文化面貌的成與敗、鼓舞與無奈。

因著政治結構和歷史條件的差異,三城各有命運。香港人的視野,藉此講座拓闊至其他亞洲城市,從中汲收、參考和激勵。台下,有香港企業家蔣震、台灣商家包正剛、文化權威李歐梵等,還有香港政府官員,擠滿講堂500人,共同思索香港出路。

此時正是港人探討城市建設規劃問題的契機:除了身處西九文娛計劃爭論中,亦如講座主持龍應台所言,行政長官更替可以是一個轉機。「不應再爭拗未來行政長官的任期是兩年還是五年;只要請你提出文化政策來,香港需要一個好的文化政策。」她的說話,贏得全場喝采。

四講者對談三地

來自三地的四講者,有龍應台、西村幸夫、梁從誡及華新民。

龍應台為大家熟悉的台灣文化人、現任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西村幸夫為東京文化保存專家,東京大學都市攻學研究所教授,亞洲及西太平洋都市保存聯盟發起人,在日本城鎮凝聚居民力量自發保衛家鄉遺產。

梁從誡為文化先鋒梁啟超之孫,是清華大學建築系創辦人、致力保衛北京古建築群人士梁思成之子。梁從誡繼承父母之志,亦獻身保護古貌工作。

法籍華人華新民,成長於北京老胡同,懷著深厚鄉土情,由法國重歸北京保護老胡同、古城牆。

寶藏巖:藝術的誕生

1999年當上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龍應台,自稱四年任期「沒建一幢新高樓」,卻修復廿多幢舊樓房。卸任後,來港兩年「考察」,從微觀生活與宏觀政策角度為香港文化探熱。會上,她以台北經驗,點出香港最大的癥結:文化在建制裡,發育不良。

台北師範大學附近的囂嚷大街,鑽進一條短小路,即抵達一處遺世獨立的舊社區「寶藏巖」─—國民黨老兵聚居之山頭,是「台北調景嶺」。被視作貧苦、流離的標誌,寶藏巖長年是「都市之恥」,當局以違例建築之名勒令全部拆卸。

關注老社區生態的台大都市計劃系學生到社區訪問,發現社群間的人情肌理,向市政府陳情。

「轉機來自文化局的成立。自此,寶藏巖的存亡不再只是建築安全、經濟的考慮;它亦變為文化問題了。老社區縱然落後,終究是台北不可缺的立體歷史。這是都市發展時,不得不考慮的內容。」龍應台說。

「與消防局、建設局、工務局兩年周旋不休,終得到台北市長馬英九的蓋章,老社區保留下來了。裡頭的公公婆婆壽終後,空房子被加牢,變身貧窮藝術,搬進具爆發力的年青藝術家。」注入生氣後,「都市之恥」的寶藏巖,得以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名副其實成了「都市寶藏」。

勝利背後的啟示在於「文化的浪漫,需要當權者的管理和政府結構落實。」市政府架構裡,台北文化局,能與教育、工務、財政局分庭抗禮。即使無可避免與其他局起衝突,文化聲音與經濟等其他訴求同樣有力,同樣左右最高層決策,同得法理支持,同樣只得市長首肯即可成事。

鬼屋:匯聚文化人

「香港的古蹟保存機關呢?它藏身民政事務局屬下的康文署裡頭一個小部門,一個三級單位,可想而知在決策會上他們坐在最後列,聲音停留下游。」所以,龍應台祈求香港新管理層檢視架構忽視文化的問題,將文化議題提升至最高決策層的高度。

即使文化局得以立足,在台北市政府內龍應台還是切身體驗到訂立文化政策、修改法例的阻力。尤其是需索大額公帑的保護古蹟工程,得向商家伸手求援。就像現時位於台北中山北路、日治時代興建的藝文沙龍之所「台北之家」大宅,匯聚頂尖文化人,包括由台灣導演侯孝賢管理之藝術電影院。原來,它是聞名的「鬼屋」,前美駐台大使官邸。

曾政經雲集之重地,自美與台斷交後,大宅竟被廢棄二十二年,亂草叢生。龍應台回憶當日踏入庭園情景。「我手持鐮刀,邊走邊砍草。穿著長靴,生怕驚醒了在裡面已沉睡廿多年的大蛇。」

為修復當年宴請尼克松的大廳,為重修建築物,需籌募六千萬新台幣。「申請政府撥款的時間,至少用上我四年任期的三年多。既然如此,我決定游說企業家,結果遇上曾修讀歷史的張忠謀,他一下子被感動了。」

不知競投香港西九計劃的企業家,可曾被藝術與文化感動過?

文:黃靜 《文匯報》

20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