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都以「Always Low Prices, Always」的標語作招徠,吸引顧客和保持客源。要做到「Always Low Prices」這個條件,沃爾瑪便需要保持其入貨成本價長期維持最低水平。而沃爾瑪在過去多年來所使用的策略都是從產品供應商入手,利用「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來尋找產品供應商。
當然,這種「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能令沃爾瑪的入貨價保持低水平。然而,隨著投標過程逐漸網上化和產品供應商對全球零售貨品巿場運作日益了解,沃爾瑪一直使用的策略不單不再生效;更重要的是,這種「價低者得」投標方式的長期使用,將會適得其反,導致像沃爾瑪這種巨無霸企業的利潤逐漸減少。
整體利潤的減少
隨著沃爾瑪不斷利用投標方式來減低入貨成本,沃爾瑪在其零售店中所能為消費者提供的產品的價格已大大的降低。當然,價格降低自然能夠吸引更多的顧客到沃爾瑪來購貨。然而,更多的顧客是不是就一定代表整體利潤的增長呢?從近年來沃爾瑪的經驗,答案顯然不是正面的。試想想,假若一部手提電腦的價錢減價五成,你會不會因此而多買一部手提電腦?當然不是!這簡單的問題便暴露了以減價方式作招徠的極限 ── 消費者對特定產品的需求是固定的!而這亦導致沃爾瑪近幾年間遇到的一個難題:降低售價所得到的新銷售量並不足以彌補因減價而減少的利潤,因此,整體利潤不斷的減少。
投標過程網上化:壟斷不再
一直以來,沃爾瑪都會派出採購員到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大陸)尋找價格最低的生產供應商來購貨。在資訊和科技還不太開放和發達的年代,生產供應商都只能被動地等待沃爾瑪的採購員來購貨,因而令沃爾瑪這類巨無霸維持長期壟斷和向供應商壓價的優勢。然而,隨著資訊的流通和網上投標的出現,沃爾瑪已不再是生產供應商的唯一訂單對象。生產供應商可以透過網上平台(如Alibaba.com及GlobalSources.com)接到一些規模較沃爾瑪小的零售商的訂單,這亦使沃爾瑪很難再透過壓低供應商的價格來維持低入貨價。
反攻美國巿場
除了整體利潤下降和失去壟斷的困擾外,令沃爾瑪頭痛的還有一班來自中國大陸的「食腦」廠商。隨著沃爾瑪近年來不斷將生產線移到中國大陸,因而令不少中國廠商都學會製造沃爾瑪的產品。一些較為「食腦」廠商便開始放棄擔任「沃爾瑪供應商」的身份,寧可自己在美國境內租用一些大型貨倉,在美國境內銷售和沃爾瑪一模一樣的產品,從而賺取一直以來被沃爾瑪「從中食價」的一筆。
自食其果的沃爾瑪
其實,沃爾瑪所面對的以上三個困擾某程度上都是迫虎跳牆的後果。假若沃爾瑪不使用「價低者得」的投標方式來把供應商的價格壓得這麼低,使得一些供應商連生存的空間也沒有的話(除非供應商自行降低生產成本,如進一步減低勞工工資,以求得到沃爾瑪的訂單),這些供應商也不會這麼快的尋找其他的方法來求存;那麼沃爾瑪的壟斷也能維持多一段時間。故此,說沃爾瑪「自食其果」也不是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