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李慧詩將在星期日凌晨參加女子競輪賽複賽。有好成績的話,會在四時後參加決賽。到底這個有點古怪的項目是從哪來?它成為奧運項目的過程又有何爭議?大家可以讀一讀這篇版主四年前李慧詩贏得奧運銅牌後寫的短文。)
中文媒體多將KEIRIN譯作「凱林」,但其實也可用「競輪」二字。事關這運動其實源自日本,當地人用漢字時則用「競輪」這二字來代表這運動。「競輪」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起在日本出現,發展至今在日本已是一項規模不少的產業。日本全國有數十個競輪場地,賽事接受投注。年輕人要成為當地的職業競輪選手就要加入競輪學院。據說只得一成申請者獲得取錄,而入讀後學生一天要受訓十五小時。
除了柔道和跆拳道外,奧運項目差不多全是源於歐美。那麼競輪為何會成為當中的異數?這似乎與這項運動是否普及和夠刺激無關。競輪賽本身在八十年代經日本人游說後才成為國際單車聯盟(UCI)舉辦的世界賽項目之一,但到九十年代初卻面臨被踢出世界賽的危機。最後卻在一九九六年獲得接納成為二千年奧運成為正式項目(當年只有男子賽事),令人意外。四年前BBC曾報道指競輪項目之所以能成為奧運項目,很可能是靠日本人買回來的。
BBC得到的文件指當競輪獲接納成為奧運項目後兩個月,日方便為UCI提供了多筆款項,總額為三百萬美元,大概是UCI一年經費的六分一。而在九九年上半年,當時的UCI會長、荷蘭人Hein Verbruggen有五次的公務來回機票費用都是由日方支付。BBC的報道更指有UCI成員確認日本的財政支持與競輪成為奧運項目有關,令它與男子隊際爭先賽和女子五百米計時賽一起在二千年成為奧運項目。
Verbruggen、UCI和日本競輪總會都否認BBC的指控。UCI的聲明確認了UCI和日方有合作協議,但強調該協議只是為了推廣場地單車而非為了推動競輪項目成為奧運項目。不過,UCI並無解釋過為何該會會長的飛機票會由日本方面支付。看來日方所付的金錢即使不是賄款,也或許對UCI決定推動哪個項目晉身奧運有多少影響。
奧運被視為競技運動的殿堂。但究竟哪些運動和項目能進入奧運,從來就沒有客觀標準,一切都是人為主觀操作。而這些決定的影響可以是很深遠的。一個項目的商業價值、它能獲得多少政府撥款很多時都跟這項目是否奧運項目有關。而對那些擅長項目不在奧運之列的選手來說,即使他們如何努力拚出佳績,也未必可以獲得與在奧運奪牌的運動員相近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