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體育政策普及化「得個講字」 曾德成:不反對設立「體育局」

體育政策普及化「得個講字」 曾德成:不反對設立「體育局」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民政會昨討論本地的體育政策的最新概況,人民力量的陳志全談到體育設施不足,與「土地供應不足」有關。林大輝更直指現在「叫人遊行示威仲易過叫人睇運動會」,建議設立「體育局」,作為專注發展部門。民政事務務局局長曾德成表明不反對該項建議,會上亦討論到應開放更多學校開放予公眾,作「體育設施」使用。會上的討論令人質疑前行政長官董建華訂下的本地體育政策以來,都是「得個講字」,尤其以普及化為甚 。

運動場地不足 建議學校開放予公眾使用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的馬逢國表示現時政府只顧推動體育發展,但並沒意欲檢討體育政策的成效。他指現時體育場地設施不足、體育設施不符合實際需要,部份球場晚上照明系統不足、體育架構沒有進升階梯及薪酬調整以致流失率高等問題。他更指學校「我智fit健體計劃」進行兩年,只有24間學校參與,效用成疑。他又建議康文署及教育局加強與學校合作,將學校的剩餘體育設施開放予公眾使用。

人民力量的陳志全則認為體育發展是的確與「土地供應不足」有關。他認為體育運動發展應以普及化為先,但對於體育精英化及盛事化有保留。他指廣東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十年內增長四至五成,要求民政局展示類似的數據,公開最缺乏的運動場地種類。民建聯的李慧琼亦批評批教育局對於開放學校運動資源的的進度,她表示:「教育局話進展良好,有冇實則開放嘅例子﹖因為我真係唔係好留意到。」

教育局:唔易說服學校

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李沙崙回應指,需要相當力度說服學校開放校舍。因為當中牽涉保安問題及人生監管問題,對學校管理來說是一大困難,他只強調不少學校校長口頭上表示歡迎開放校舍。

工聯會的鄧家彪就則狠批教育局「不思長進」,他指學校是公帑的資源,如果管理出問題,就應從場地設計入手,例如加建球場的門口。民主黨的胡志偉表示相關問題牽涉到保險及協助開放的員工的問題,所以民政事務署及教育局應承擔相關資源,推動體育發展。

推動學童運動需誘因刺激

民建聯鍾樹根表示自己從小學起已疏於運動,本港家長亦不重視體育運動。他指要有誘因及配套支持學校,才能在學校普及推廣運動,例如「打波踢波可以納入OLE,可以計分」。他又提問以前學校有「一生一藝術」計劃,為何現在沒有「一生一體育」計劃。

早前有研究顯示香港學童體能參差,10萬名6至19歲學生的中,約兩成七的學童屬於超重或癡肥,男童心肺適能亦遠低於歐洲的平均,令人質疑體育政策普及化的成效。

民主黨的胡志偉亦質疑在學校推動體育發展的成效,他指香港有1080間中小學,共70萬名學生,但「我智fit健體計劃」只有24間學校共520名學生參與,成效是「不成比例」。他又表示時本港家長功利,著重音樂及視覺藝術多於體育,因為體育科並不是呈分試一部份,建議當局進一步調整內容。教育主任李沙崙則強調體育發展策略著重學生參與的過程及享受比分數更重要。

曾德成:康文署已花「很大精神」推動體育文化

自前行政長官董建華訂下「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的體育政策後,香港的體育發展卻一直遭垢病發展緩慢及欠重點。「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亦「嘲諷」當局不重視體育發展,如有市民在香港單車隊訓練期間同場打羽毛波。

曾德成承認在現時標準之下,足球場地不足,並會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其他不足的運動場地數量,又表示為了加強推動體育文化,康文署已花了「很大精神」。他不反對建議「體育局」,但強調當中牽涉不同持分者,例如港協暨奧委會,體育總局及康文署,是一項相當複雜的改革。

民建聯的梁志祥認為政府在推動體育發展上的策略不足,如問題在於配套資源是否足夠。他表示著重體育運動普及化,但全港運動會舉辦5年卻只得8項項目,反映發展並不全面。他又指各區觀賽的人不多,「對於區嚟講係大事,但去到群眾中就冇咗一回事。」他又指很多舊場館的設計本身有問題,基本上連觀眾席都不多。

林大輝:叫人遊行示威仲容易過睇運動會

林大輝更直言:「依家社會其實好悲哀,叫人出嚟遊行示威仲容易過叫人睇運動會」。他解釋現時社會的大潮流,特別是文明的國家及地區都會著重體育運動發展,因為體育運動是軟實力,有助提升國際形象及影響力,團結社會。即使中國亦會以體育發展為國策。他更指出香港體育發展緩慢是因為民政事務局負責太多雜務,不夠聚焦,建議政府設立「體育局」,專注體育發展,並相信遇到的阻力比設立創科局少。

公民黨陳家洛回應林的言論指:「其實都唔係咁悲哀,冇得遊行示威,行使公民權利先至係悲哀」。他表示體育發展政策要「有心思」,應注意及檢討有市民於將軍澳運動館打羽毛球阻礙港隊單車隊訓練等類似事件。

他又特別指出新界的單車徑晚上照明不足,工程又阻礙單車徑範圍,易生危險。他促請民政局監察單車徑的路面狀況。另外,他又提出民政局要多加關注殘疾人士及長者對運動的需求,包括體育設施、運動場地及運動種類。

記者:周頌謙